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中心动态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贴地飞行——访中央电视台贵阳应急报道点首席记者念红梅

 

CCTV.com  2011年09月01日 09:4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NTV  

  去年9月,对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主任申勇的采访让我们了解了地方记者站和应急报道点对“快速反应、贴近现场、海量信息、深度报道”的诉求,央视记者们“在奔跑中调整呼吸”的故事始终吸引着我。

  今年8月,趁着参加第八届中国汽车营销首脑风暴·贵阳峰会的机会,我采访了中央电视台贵阳应急报道点首席记者念红梅,在结束了对汽车峰会的报道之后,我跟随她来到应急报道点办公室,近距离感受记者们的驻站生活。

中央电视台贵阳应急报道点首席记者 念红梅

  中央电视台贵阳应急报道点设在贵州省军区第二招待所内,工作人员住在一层,办公室在三层。“我们这里交通很方便,距离飞机场15分钟,距离火车站10分钟,”念红梅介绍说,“贵阳很多地段狭窄,这里正好有一大块平地,停放我们的卫星车。” 

  贵阳应急报道点成立于2010年12月,是中央电视台布局全国的第三批应急报道点之一。目前有10名工作人员,其中5名直播团队技术人员和摄像人员,1名首席记者,2名骨干记者,2名司机。主要设备有一辆SNG直播车,四套苹果非编系统,这些硬件保证了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15分钟之内能够出发,到达新闻现场后,15分钟之内实现视频直播。在站内,常住的工作人员有6名,包括5名技术人员和1名司机,其他人要求住在离站10分钟车程的地方,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应急站点的反应能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贵阳应急报道点已在CCTV-1、CCTV-4和新闻频道发稿220条左右,平均是一天一条多,其中有12条被《新闻联播》采用,直播有35场。应急报道点发挥了贴地飞行的优势,让央视新闻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更快了,对贵州的地方特色新闻挖掘得也更深了。

  记者在办公室墙上看到四行大字:“重大事件 一个不漏 突发新闻 分秒必争”,那是焦利台长对应急报道点的期许。旁边贴着贵阳应急报道点团队对自己的要求:“扎根一方 心存理想 追求专业”,一旁还配有记者们在新闻现场工作的照片。

  采访当天,只有念红梅留守,有两路记者在外面跑抗旱新闻,一路在贵州的安顺,一路在铜仁地区的石阡县,这两个地方都是贵州的重旱区。

  让新闻更有质感

  记者:您是怎么来到贵阳应急报道点工作的?

  念红梅:来这边工作之前,我在央视新闻中心当了10年的财经记者。去年11月,全台公开竞聘12个应急报道点首席记者职位,我报名考取。

  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平台,可以发挥多年来在前线跑新闻的优势。原先我在总部的时候,也老往地方跑,只不过以前大多是点状的采访,跑一天做条新闻就回去了,对地方新闻资源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方式跟驻站是不同的。地方是新闻人的“富矿”。

  现在我们扎根在这里,对同一个新闻点,可以用一个星期去关注它,这样做出的新闻,跟以前的质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当前我们遇到的抗旱,它也是突发事件,但我们已不仅仅是报道事件本身,而是延展到丰富的人物故事和深度报道,让我们的新闻节目不光快,还有柔性,有触动心灵的细节。

  我相信大部分来到地方的首席记者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央视作为中国第一媒体,在全国建设记者站和报道点,有一种开疆拓土的感觉,这对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很大。

  记者:贵阳应急报道点的关注范围主要有哪些呢?

  念红梅:作为一个新建的报道点,我们应对了各种类型的突发报道样态。比如年初的冻雨报道,之后的贵阳富宏煤矿透水事故,6月初的望谟洪水报道,8月旱情报道,单月集中发稿最高达到80多条。建点之后,很多人觉得贵州在央视的曝光率更高了,知名度也提高了。我们采制的新闻中两个影响比较大的是全国重大典型“平民慈善家阿里木 ”、建党90周年人物典型朱昌国。 在推广贵州特色民族文化方面,今年春节期间推出了三天的大型直播“西江千户苗寨长桌宴”,元宵节的唯一一场直播“台江舞龙嘘花”就选在贵州。

  总体来说,应急报道点加强了央视对贵州新闻的反应速度和深挖力度,不仅仅应对突发事件,在重大的政经新闻,人物报道,经济报道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记者:您在贵阳这边,有什么比较有意思的报道经历?

  念红梅:在这边做报道,我们可以长时间地去关注一个地方或一个人,能交到一帮朋友。比如我们报道一个新疆人到贵州毕节卖羊肉串,然后当慈善家,我们前后去了三次,跟他一起卖羊肉串,跟踪报道了三天,这种记录式的方式把这个人物做得很丰满,最后在新闻频道发了七八分钟的一个人物典型,后来还去后续采访。现在每天他都会在QQ上跟我打声招呼,我们去毕节采访他会自己做大盘鸡和拉条子给我们吃。

  驻站让我对基层的了解更深,今年我们到贵州台江一个受灾村,这个村先遭受火灾,后经受冻雨,路也不通,到了这个冰火考验下的苗寨村落,我们和灾民一起睡帐篷,一起吃,一起睡,一起感受寒冷,这种经历是很特别的,做出的新闻基层味道非常浓郁。

  在基层,需要更多地跟人打交道,对社交能力要求很高,比如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一些搞宣传的干部不很了解传播规律,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很清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可能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做解释工作。比如我们刚来的时候,凯里一个网吧发生爆炸,一天以后,还是不让媒体进入现场。我对负责人说,网上已经传言死了不止十人,如果现在还不让主流媒体进场报道,谣言会越传越凶。经过沟通,我们进入现场完成了报道。

  我们是风筝,总部是线

  记者:应急报道点平时和北京总部之间是怎么沟通的?

  念红梅:遍布全国的地方记者站和应急报道点就像风筝,后期和总部就是牵着我们的线。总部是司令部、是大脑,传达各种作战指令,并且根据我们从前方提供的信息进行研判。

  具体来讲,新闻中心有个大Desk指挥系统,集纳来自各个部门的所有信息。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有个叫小Desk的指挥系统,在前方发现线索的时候,小Desk会跟前方沟通选题、做出判断,前方以最快的速度回传片子以后,后方以最快的时间去制作、提交并播出。地方记者部有29个报道点,具有网点的联动优势,小Desk在了解全国的情况以后,如果发现某些地方有共性的情况,就可以以一盘棋的视角来综合考虑,集纳起来,较单体节目更有影响力。

  我们还有即时沟通机制,台里各种最新精神,对节目的即时评价,每天会发到记者站的每一个人,我们不光要做节目,还要对做过的节目进行反馈与提高。

  应急报道点实行首席记者负责制,我们首席记者会定期回京汇报与交流,领会台里最新的精神和业务方向。

  地方记者部有非常好的学习氛围与机制。我们很多前方记者是原先地方台的骨干,通过前期记者与后期编辑的轮岗机制,他们很快融入央视。后期编辑定期到我们这边来锻炼,前期记者则定期轮岗一个月左右到后期去熟悉相关流程,我们还经常以视频会议和实际碰头等各种形式举办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

  应急报道点虽然身在异地,但不是断了线的风筝,而始终能统一保持央视新闻制作的高标准和高水平。

  记者:应急报道点每天的内部沟通是怎么样的?

  念红梅:我们每天有负责直播的值班人,一人一周,轮流进行。除了处理内务,收发传真这种内勤工作,主要收集来自电视台、行业系统、当地政府的新闻线索,然后提交给我,我跟记者进行研判后,上报回京,选题通过后,就进入采访阶段。所有人都是半军事化管理,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管理很严格。

  首先,我们跟贵州的9个地区,88个县建立了一个超级QQ群,每个县的消防通讯员都能把发生在其所在地的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如果地方很远,甚至会把视频传过来,我们整合这些资源,保证央视在突发事件面前的第一速度。

  第二,我们跟地方电视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每个月跟他们举行一次重大选题研讨会,共同研判出值得关注的政经新闻,进行合作。我们就像一条鱼,总部把我们放在地方这块池子里,不是让这个池子里的生态情况更坏,而应该是更好,所以要保持好跟周边环境之间友好的关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我们总是坚持到最后

  记者:您怎么看待新闻立台,以及应急报道点和新闻立台的关系?

  念红梅:无论是国内同行还是国际媒体,都在拼抢新闻传播的制高点,新闻传播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媒体的收视率,更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跟国际传播格局紧密相关。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力的打造,需要有影响力的新闻内容做支撑。

  地方记者站和应急报道点的成立,是我们落实新闻立台的一个具体举措,为新闻立台做好了新闻快速反应的机制准备。

  我们一位领导说过,如果说10年前,电视新闻的改革是从语态开始的,那么10年后的今天,这个改革一定是从速度开始。应急报道点,可以说是跑在追赶国际一流媒体最近的部门之一,现在大家都养成了有大事看央视的习惯,尤其是看央视的新闻频道,我想这一切都缘于速度,由于有了遍布各地的记者站和应急报道点,我们可以在发生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时做到第一时间视频发稿。为什么能做到这个速度,就是因为我们建了点,我们在地方上有了很多的腿,有消防的、地市的、政府的、社会的线人,我们的抓地能力更强了。地方记者站和应急报道点在央视的新闻快速反应方面是一支尖兵,是一支先行队。

  记者:央视在地方设立记者站,跟国内其他媒体相比,您有什么切身感受?

  念红梅:虽然我们驻点相比新华社、人民日报来说较晚,但由于我们对新闻的高标准和高追求,对兄弟媒体的触动也比较大。为了等到更精彩的新闻,我们往往是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媒体,比如贵阳富宏煤矿矿难,央视就是最后一家撤出现场的媒体。我们要等到最后,如果有活人出井的话,就可以实现直播,向全国甚至国际媒体提供公共信号。我想这就是国际化的一种追求。

  去年王家岭矿难的时候,我听我的同行,山西的首席记者说,他们之所以直播到了矿工出井的画面,就是因为一直等,那时很多记者都守候多天了,很疲惫,也不知道这些人能不能出来,大家都回宾馆休息的时候,央视记者继续坚持在井口,抓到了第一现场的画面,公用信号被CNN引用。

  应急报道点,实际上是朝着国际一流媒体所要求的那种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在走,我觉得这是这份事业能吸引我,吸引那么多年轻人投身其中的最大原因。

  采访后记:

  念红梅说:“驻站以后,我感觉跟台里的关系不是更远了,而是更近了,无论是感情上,还是对自己的要求上,都更强了。”回到北京整理这篇采访稿的某天晚上,快10点了,我为了核实一个细节给她打电话,她正赶往黔东南做一个报道。毫无倦意的声音听起来让人很踏实,这些在前线的记者让我知道,“中央电视台建设国际一流传播媒体”不是一句口号。

  文 / 马轶红

责编:王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