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牡丹》导演李侠:如何进行纪录片创作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0日 19: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央电视台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接到牡丹的拍摄任务时,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考虑,对于观众而言,牡丹这个题材会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是牡丹,而不是别的事物来象征富贵,牡丹文化为什么在唐代突然兴起,我们的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什么信息,这样一部影片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带着诸多的疑问,在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查阅的前提下,在一系列的整合和思考之后,首先,我们惊讶地觉察到,牡丹其实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透过牡丹这一单一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它的发展到没落,它的复兴到传递,一直到今天,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环境背景下,它何去何从,这都是我们要通过牡丹这一表象来呈现给观众思考的本质内容。再次,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遗憾,牡丹对中国人来说,谁都知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少之又少,平常老百姓根本不提对牡丹文化的了解有多深,他们多数人甚至连牡丹和芍药都分辨不清楚。而纪录片虽然不能告诉你结果,但是能激发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这也是我们拍摄这个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目的,希望借助影像来引起人们的思考。

  影片完成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整个纪录片最后还是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影片中出现了很多与牡丹有关的生动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偶然或者必然的行为背后,我们都能依稀看到由牡丹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纪录片区别于晚会,电视节目等等其他类型的影视产品的地方就在于人们可以借由纪录片看到生活在其他地区地活生生地人们所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对观众的生活是具有启发性的。

  回归到这部纪录片,它主要分为4集:

  第一集,我们主要想讲得是无所不在的牡丹。牡丹历经千年变迁,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命之中。无论不同的民族文化,还是各异的生活习惯,牡丹总是或多或少的出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乃至精神世界,无论熟知亦或陌生,每个中国人的一生,都会和牡丹有过邂逅和交集。当这些生活的片段或是文化的留痕展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才能真正通过纪录片去了解,什么是“国民之花”以及这朵“国民之花”对大众的影响。

  第二集,我们主要讲得是唐代以前的牡丹文化。利用今天的一些人和事的线索,结合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逻辑推理,推断过去的历史,推断这朵身世离奇的花如何从崇山峻岭走向寻常人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的象征。牡丹的身世之谜是中国牡丹研究的一个难点,我们也希望借助这部纪录片激发起大家共同探索的热情,以期有朝一日,能够进一步解决这个难题。

  第三集,我们接着探讨如何从市井走向文化,牡丹是如何形成了这样影响深远的文化。随着拍摄和调查的深入,一段人类追逐、改造并吟叹牡丹的历史渐渐清晰起来,在这个故事里,不仅讲述了一场花的盛宴,更讲述着一个个有关人与花、人与人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从前的牡丹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没有那么多花瓣,没有那么丰富的颜色,甚至它在最初都没有红色,同种之间杂交变红的概率又极低,那么它何以称之为“丹”,又如何繁衍出这么多的品种,最后为什么会代表着皇权富贵?神奇的生物特性,庞大的基因组,在牡丹培育和研究的过程中,全世界牡丹研究者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难题。牡丹这朵世界之花,仍然存有许多尚未破解的谜团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第四集,我们想要探讨的是一个牡丹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牡丹在唐开元年间东渡日本,十八世纪移植欧洲,今天,它已经在全世界盛开。这其中它有过辉煌和失落,而到了新的时期,到了现在,它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牡丹文化就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处境,正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文化潮流冲击的处境,如牡丹文化就受到西方的玫瑰文化的冲击,在我们的情人节里,再也没有人记得原本在中国象征着爱情的牡丹。同时我们也看到,牡丹原产地是中国,但是日本却是现在牡丹的主要产出地,牡丹的情况和今天中国的许多情况都一样,我们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只为他人提供原产料,提供廉价劳动力,在面向世界以后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世界工厂”。抛开牡丹问题本身来看,这其实是个大的中国文化的问题,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问题,不仅是牡丹文化何处何从,更看到背后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CCTV-纪录4集重点纪录片《牡丹》独家特约广告招商方案

  

  原文链接:http://1118.cctv.com/20140224/104070.shtml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