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电视是新媒体发展的母体
20 世纪70 年代末,电视开始走入中国寻常百姓家,从那个时候起,人们通过电视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通过电视形成圈子,开拓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
近年来,新媒体出现,人们又多了一条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但这并没有撼动电视的影响力,相反,电视自新媒体诞生之时起,就不断为新媒体提供可传播的话题,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母体。
今天,信息表现形式更丰富,浏览起来更为便捷,但传播中最关键的要素--信息来源,却几乎全部出自电视。虽然新媒体的粉丝众多,但新媒体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原创内容。在中国,新媒体基本上还没有什么采访权,同时由于传播方式一直延续从大众传播再过渡到人际传播这一模式,所以在新媒体发展初期,电视扮演的是新媒体母体的角色。
到今天,虽然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社交媒体仍然围绕电视展开话题。微博话题榜排名靠前的话题,几乎全部出自电视,其中不乏"看春晚,刷微博"这样的现象级事件。每逢大事件发生,电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社交媒体紧随其后转发吸引公众评论,这种模式正说明了新媒体仅仅是内容的放大器,而电视才是最大的话题发源地。
2、央视是最大的媒体互动平台
不管从互动性,还是新技术发展来看,电视都是最具整合力的媒体互动平台,是多屏的中心。而央视作为最大的话题发源地,影响力辐射多屏,同时也可以吸纳多屏产生的反哺力量,形成增量回流。
以2014年春晚为例,春晚使用电视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同时还能抽取红包。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交互式体验,使观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打破了以往只能看、不能参与的局面。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春晚直播期间,共计3447万新浪微博用户参与春晚互动,4个多小时内有关春晚的提及量高达4541万条,同比去年的1900万增长1.39倍。马年新春第一分钟,新浪微博再次刷新峰值纪录,共有863408条微博发出,比2014年元旦第一分钟高出55110条。如此大的互动力度,自然带来了收视上的明显增长,2014年春晚直播的全媒体收视率达33.15%!
除了春晚,央视在多个特殊时期尝试使用二维码增加互动。世界杯期间,央视作为世界杯赛事播放主渠道,占尽全媒体收视的2/3,同时创造了巨大的台网互动效应,社交热议此起彼伏,多屏关注度大幅上升,实现了社交化直播。主持《我爱世界杯》的"乌贼刘"刘语熙,在世界杯期间随着其在电视上的不断出镜,个人微博粉丝量增长了109万,总量达到了135万,直接成为一种"现象"。央视的这些举动让我们清晰的看见,作为最大的互动平台,央视正在与新媒体积极融合,两者互联互动、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新媒体反哺央视影响力
我们每天生活在海量信息中,而一条信息从中筛选出来变成一条新闻在电视播出,它就有了被更多人关注的可能。与此同时,新媒体作为电视内容的延伸渠道,肩负着为电视聚拢人气的职能,让这条新闻变成话题更大范围的进行传播,不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这些注意力恰好反哺电视,为电视扩大着影响力。
本届世界杯与上一届相比,由于时差的缘故,播出时间更为考验球迷的忠诚度,但从收视上看,收视不但没有受到播出时差的影响,反倒比上一届增长了不少。收视最高的单场比赛自然是总决赛,当晚的收视率高达5.59%,份额更是飙升至71.86%,简直可以与春晚相媲美。究其收视不降反升的原因,与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朋友圈中的热烈刷屏讨论,微博大V们引领粉丝共同关注,都说明着世界杯是2014年夏天最火爆最吸引中国人的一项活动。同时CTR在线话题调研数据显示,有78%的被调查者选择清晰、流畅的大屏--电视作为看世界杯的首选,还有33%的网民选择使用电脑看世界杯,但更小屏--移动屏的收视则相对较弱。从收视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几屏是如何为央视的传播效果进行补充及扩大。
除了在收视上反哺央视,在话题的传播上,新媒体也是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CTR在线话题调研数据显示,球迷喜欢在微博、微信上分享世界杯的相关信息,追究原因,是因为与周遭人拥有共同话题是人们观看世界杯的最大动力。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特殊时期会出现一大批"伪球迷"为了能够和周围人保持共同语言,而去关注世界杯的赛事。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对偏离群体一致性的恐惧,促使人们在必要时选择从众,以维持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新媒体形成的话题传播及圈子效应,让更多的人出于害怕被边缘化的理由而关注世界杯,让更多的人守在电视旁准时收看一场场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