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由吴秀波、王雅捷主演的《马向阳下乡记》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作为一部农村剧成本将近6000万元,值吗?答案是肯定的。“雅痞村官马向阳”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个立得住的人物。
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评价,这是“真家伙”。编剧谷凯深入山东农村两个月,采访村官40余名。“第一书记”这个名号一听就带有主旋律意味,但因为摸了农村的底,入了农民的魂,通了农业的经,所以剧中不见直眉瞪眼的口号和说教,放眼望去,一地生活。
这里的“生活”二字,包括农村的生活气息:大葱蘸酱、槐树传说、全村皆亲戚、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蝇头小利便能撬动地球,这些都属于典型的农村气象,更重要的是,剧中写活了农村的“政治生活”。有网友评价以前电视上有“宫斗戏”,而《马向阳下乡记》以后又有了“村斗戏”。
冲突写地道了,就不再有赝品感。人物写地道了,就不再有贫血感。乡村政治角逐写地道了,就不再有儿戏感。可以说,这部剧远接《暴风骤雨》、《三里湾》的写实传统,近带赵本山早年小品喜剧的生活幽默,不图解政策,不教条致富,是近年来罕见的农村现实主义佳作。
日前“广电独家”专访《马向阳下乡记》制片人靖雷,揭秘这部剧是怎样炼成的。
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制片人靖雷
广电独家:你们是怎么策划出《马向阳下乡记》的?
靖雷:山东有一个由省委组织部发起的“第一书记下乡”党建活动。这个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省委宣传部找到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想以“第一书记下乡”这件事做一部电视剧,这便是《马向阳下乡记》的由来。
像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目前已经有不少了,包括《永远的忠诚》、《民生书记》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另辟蹊径,找一种新的方向,是更有意思的事。我们的想法是,树立一个具有都市雅痞气质的村官,颠覆常态思维,展现接地气、鲜活的新农村。
按照惯性思维,一提主旋律,人物都是高大全,没有缺陷。实际上,主旋律应该是体现在主流价值观。好莱坞主流大片都是主旋律,是弘扬美国价值观的。不是非要做成过去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所以我们尽可能地把“马向阳”拍得好玩儿。
广电独家:央视一套是怎样向这部剧抛出橄榄枝的?
靖雷:我们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也叫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直和央视有比较多的业务往来。在2000年初和央视合作过《大染坊》,几年前的《闯关东》也都是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作品。
《马向阳下乡记》在创作之初就感觉比较适合央视的平台。在剧本大纲阶段就和央视负责人员作了沟通,后面每一步他们都给予了很多业务上的指导,最后呈现的是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效果。
广电独家:你们花了多长时间打磨剧本?
靖雷:我们请到了著名编剧谷凯,他过去写过潘长江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系列,还有《能人冯天贵》,这些都是当年在央视播出的热剧。从2012年6月份开始,我和谷凯一起在山东各地开始做采访,一直到了9月中旬,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总共走访了几十个村子,至少有五六十位第一书记作了采访,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期间,拿出来一个两三万字的故事大纲,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第一书记都是市里党政机关部门派下去的,他们都是城市人,尽管我们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村里工作一段时间了,看起来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因为正是夏天,大家都很辛苦。
白天我们陪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到晚上大家一块吃工作餐,往往那个时候,他们一定会讲究的,洗把脸,换回过去他们在单位上班穿的衣服,就完全是城里人。
这种人物反差挺好玩的,我们觉得可以刻意增加城乡之间的人物,从外部状态一直到内部性格的反差。
《马向阳下乡记》的剧情就是这样交代的,马向阳是被临时派去农村的,他毫无在农村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八辈都没在农村呆过,就是这么一个人物,所以他下去以后反差很大,他对农村的不适应特别强烈,才可能形成一种戏剧效果。
广电独家:选吴秀波当主演,是不是也想制造反差?
靖雷:是这样的。那时已经做了30集的剧本,当时就和编剧、导演商量,如果这个戏想达到最佳效果,就一定得让马向阳和这个村直到15集时,还要显得格格不入。这部剧有一段时间宣传语叫“都市雅痞乡村奇遇记”。中国男演员里有多少能当得起“都市雅痞”这个范儿?大家想来想去,就一个人——吴秀波!2013年2月份,我们就开始和吴秀波这边接触,包括磨合剧本,慢慢进入到工作状态。
广电独家:听说吴秀波刚开始看不下去这个剧本?
靖雷:对,是这样。吴老师说起来也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对农村没有了解,甚至剧本里写的那些农村的戏剧冲突,比如农村人会为了土地问题起冲突,他也不理解。他是体验派演员,他要有感受,才能去理解、演绎人物。
最终导演张永新在昆仑饭店和吴老师聊了四个多小时,聊到导演眼泪汪汪的,吴老师也是眼泪汪汪的,才觉得这个人物他可以接受了。这样,通过一个多月的接触,最终吴秀波决定上这个戏。
广电独家:吴秀波的表演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
靖雷:超出了我的期望。吴老师的表演是中国演员里比较少见的一种,他对角色的出演是收放自如的,基本上是含着演出来的,没有把力量全使到那里。他所有的表演都是建立在对人物强大的信任感上,他得理解这个人物,才能自己演出来。所以他对马向阳这个人物的诠释就是娓娓道来的状态,不温不火,但是也有爆发的点,使人看起来很舒服。
广电独家:作为制片人,你怎么控制成本呢?
靖雷:近几年确实演员片酬越来越高,一部戏的制作成本几乎都押到了演员身上。我们尽可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包括演员,都力求“只用对的,不用贵的”,都是用最合适的、最能完成的演员。但是对画面质量,包括服化、美术,绝对没有凑合,尽可能精益求精。
比如美术,光剧中的一棵大槐树就花了将近30万元。一次次地去作试验,把这棵树的呈现效果做到最好。我也是美术出身,这个树的美术设计就是我学生时代的同学。当时我们要求,这棵树不光上镜以后看着不假,而且必须现场看起来都得逼真,这样演出的时候大家才有真实感、投入感。最终,我们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呈现出剧中大槐树的样子。
剧中几乎每个场景,美术师都作过调整。墙面的颜色,整个院子里的绿植都是调整过的,有想法,但处理得又比较清新自然,我们追求这种效果,包括服装、化妆都是经过考虑的。这次我们的所有硬件器材,都是严格按照电影拍摄的要求来配备的,包括摄影机、镜头组,灯光设备,一水的电影配置。剩余其他的无非就是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用合适的,不去做无谓的投入。(张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