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央视人│周朝永:走出来的“总编导”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02日 10: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央电视台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周朝永是栏目《远方的家》的编导,栏目开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各种奖项也拿了不少。在外界看来,这些拍摄纪录片的工作人员好像四处“旅游”一样,过得丰富多彩,然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成果固然美好,过程却充满艰辛。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足迹,走进摄制组的故事。
  很多同事说我是名副其实的“总编导”,因为总是自己当编导。我为什么喜欢冲到第一线?我有个观点:“没有到达就不可能有体会,不实际行走就没有发言权!”——周朝永
  大家好!我叫周朝永,到央视工作将近15年时间,进入《远方的家》栏目也已经有四年了。我从一名编导做起,先后参与策划并担任《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 中国行》、《百山百川行》和《江河万里行》这五个大型系列节目的总编导、主编和副制片人等工作。
  《远方的家》栏目虽然创办时间不长,2010年12月1日才开播,但是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成绩还不少:2011年获得中宣部“走转改”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201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综合排名前三十,名列第19位,2014年又获得第19届中国纪录片十佳栏目等诸多奖项。《远方的家》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了800多集节目,足迹遍及中国1000多个县市,可以说《远方的家》是一个“走出来”的栏目。


  我这几年也走过不少地方,个人经历算是《远方的家》所有编导、记者的一个缩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两段我的行走故事。
  2012年8月18日,我带着摄制组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派镇出发徒步四天走进被人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在我们之前,中央级电视媒体还从没有完整走过这条路。在座喜欢徒步的人可能会对这条路线有所了解:几天的徒步时间,每天至少都要走二三十公里的山路,没有手机信号,无法与外界联系,加上天气变化复杂,像冰雪、暴雨、塌方、泥石流这样的危险,随处、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就在我们行走之前,这条路上不久前就发生过一名徒步者遇上泥石流身亡和另外一名旅行者迷路失联的不幸事件。所以这条路很多人还给它取了个可怕的名字,叫做“徒步生死线”。但是作为电视媒体,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得现场视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真正了解门巴族人的生活,我们必须体验当地人祖辈所行走过的这条路。迈开腿就没有退路,不管多艰险,一定要走过去!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我们开始了这段有目的,但没有经验借鉴的特殊旅程。
  尽管我们做好较为充分的准备,沿途也非常小心,但是在徒步的第一天晚上,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天黑路滑,我的右脚后跟被锋利的岩石划开了一个大口,当时我并没有告诉其他人,一是怕同事们担心,另外也怕影响大伙情绪,从而导致前往墨脱的拍摄半途终止。我等到大家睡着的时候,借着营地的灯光,用随身携带的止血药品简单处理了伤口,然后再用纱布包扎好。
  但在雨林里行走,很快伤口就泡烂了,等摄制组其他成员知道我的脚被划伤,这时行程已经过半了,就这样,接下来三天的行走我基本上是咬着牙走完的。但脚上有伤口远不止走路会疼痛这么简单,由于伤口的血腥味,直接导致下面这种情形。
  高原行走,体力消耗巨大,再加上路况复杂,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摔倒。事后我在想,我们为什么能成功走出这条路?就是两个字——“坚持”!虽然我们一次次摔倒,但是我们站起来的次数比摔倒的多!
  在《远方的家》已经播出的前四个系列641集节目中,由我担任执行编导的就有52集。很多同事说我是名副其实的“总编导”,因为总是自己当编导。我为什么喜欢冲到第一线?我有个观点:“没有到达就不可能有体会,不实际行走就没有发言权!”接下来的这段行程就是由“到达的实证”才改变了最初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想法。


  2013年 7月中旬,我们在甘肃省迭部县拍摄《百山百川行》节目时得到了一条线索,迭部县和卓尼县之间有一条五十多公里的徒步线路,80多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约瑟夫?洛克曾经走过,是“洛克在中国”很重要的一段。但由于这段徒步线路早已荒废,没有人能准确描述出路况,我们打听到对这条路的说法大都是不支持行走拍摄:有人说“这条道路十分艰险,徒步穿越四五天时间都不一定能走过去”;也有人说“路上经常会有狼群等猛兽出没,徒步者很有可能被攻击”;而且,那几天又连续下雨,更加增加了道路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不利的信息,当时,摄制组多数成员也不赞成走这条路。为了能取得第一手的实证,同时还要对摄制组成员的安全负责,我这次采用的是“先踩点再实际拍摄”。我把在迭部县拍摄的摄制组拆分成两个小组:由我找迭部宣传部工作人员和牧民带路去踩点,其他成员留在迭部县城待命。我们事先约好,如果踩点顺利,摄制组所有人员将在徒步之路卓尼县的北起点会合。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我就和向导从迭部县的南起点出发。
  这些是当时踩点拍摄的图片,踩点当天山上雾气弥漫,途经溪流水量大,很多地方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详细记录了沿途路况和计划的拍摄点。傍晚7点钟,我们连续行走了14个小时,翻越4个4000多米海拔的垭口之后,在即将出峡谷的地方发生了一点状况:
  因为马匹受到惊吓,无法继续赶路,又没有办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如果当晚不能走到终点,那事先知道我们要穿越这条路的卓尼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很有可能会组织救援队进山搜救,我们行走“洛克之路”的拍摄计划当然也会终止。我向牧民询问了最后一段行程的路况,决定将牧民和马匹留在原地休整,自己赶夜路继续向山外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晚上11点,我终于顺利到达了卓尼县的北起点卡车村,也终于和一直在等待消息的拍摄组联系上了,确定了第二天的行程计划。
  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当地人总会看在眼里,为了让摄制组少走20公里的山路,第二天当我们集结到卡车村,开始行走的时候,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十多人的摩托车队,把摄制组送到了山口。我们也顺利拍摄到了居住在高原山谷间藏族人的真实生活。
  在《远方的家》,像我一样行走的编导、记者很多,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远方的家》拍摄行程超过十万公里。2011年初,在中宣部还没有提出新闻媒体践行“走转改”的时候,《远方的家》栏目已经自觉地走在基层的路上。始终“脚踩大地上”,真实、真诚地关注普通人。
  就是因为走得偏远、走得深入,《远方的家》被人认识,被观众记住。当然,行走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方式、一个过程,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真实、更加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在央视工作15年,我也额外得到了几个绰号:“干电池”、“拼命三郎”、“野牦牛”! 虽然,我们在采访拍摄中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的确有时候也很辛苦,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电视新闻工作,那就让自己热爱起来,尽心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多年的行走,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越是边远、基层的百姓越期待中央级媒体的到达,因为他们把我们的到来看作是党和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