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即将开播

发布时间: 2016年12月30日 09: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将于2017年1月2日登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第三季共60集,每周一至周五晚20点播出,随后还将在央视一套、九套,以及全国卫视频道陆续播出。

乡愁文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记住乡愁》正是以此精神为指导,挖掘出深埋于岁月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重新焕发出它们的顽强生命力,也再次坚定了中国人历经数千年凝练而成的伟大信念和博大情怀,用电视语言加以悉心阐释,结合最现代的传播手段加以生动展示,让当今受众,尤其是更加年轻的一代,能够充分地了解、认知并接受这些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从中深刻领会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从中获得支撑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正如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黄坤明在出席《记住乡愁》第三季创作培训班并发表讲话时所说的,中华文化的根本优势,在于有着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宝贵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记住乡愁》就是要让人们在艺术鉴赏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感情认同,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人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第三季以“古镇”为题续写乡愁

《记住乡愁》第一、二季以超过百集的体量,关注中国古老村落,讲述中国乡土故事。第三季将以“古镇”作为表现载体,集中展现中国古镇风貌,梳理中国古镇文化传承,刻画、记录下现今中国,各地古镇的生存状态以及蕴藏其中的风情百态。

中国古镇的发展起自秦汉,盛于唐宋。二十多个世纪以来,悠久的中国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在古镇上共生共存、包容互鉴,其中也涵盖了与此相关联的,包括开拓进取、精益求精、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等在内的商业操守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价值观和乡土情怀,也更加丰富了中国人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对外的形象展示。

“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为了将这一抹“乡愁”立体化、生活化、追忆化,《记住乡愁》第三季节目组深入生活,从生活现场和时代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走进古镇,挖掘传统的乡规民约、行帮规范,探寻先人们世代遵循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及传承了千年的礼仪规范和家风祖训,将千百年来散落于民间的文化基因和片段有效地联接在一起,把人们对于故土的乡愁情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联接在一起,希望藉此引领社会各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重视、坚守与传承,同时也以此重建海内外华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也是自《记住乡愁》第三季筹备之初,节目组就一直奉行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

千姿百态的古镇建筑唤醒沉睡的乡愁

《记住乡愁》第三季将镜头聚焦中国古镇的地缘文化和特色建筑,带领观众们领略中国各地不同地域的古镇地貌和风情风韵。

在第三季用60集篇幅书写的中国古镇当中,既有小巧精致的水乡古镇群,也有粗犷大气的北方大院建筑群,有商贾大家的徽派古镇群,和朴实无华的西北古镇群,还有个性鲜明的岭南古镇群,和清秀灵逸的湘黔古镇群,以及颇具民族风情的南诏古镇群和另类浪漫的西南古镇群等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这些古镇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区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国人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礼谦让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此外,在古镇建筑特色上,古老的民居建筑(如古街道、古院落等)、宗教建筑(古寺庙、道观等)和公共建筑(宗祠、牌坊、桥梁、戏台和会馆等),大都相连成片。这些遍布精美雕刻与绘画,具有丰富内容的特色建筑,在外形上迥异于千篇一律的现代民居,无不让人眼前一亮。看一眼家乡的特色建筑,游子心头沉睡多年的乡情乡愿,瞬间就被唤醒了。

感人至深的古镇故事提振文化自信

新一季《记住乡愁》不仅带领观众了解古镇,认识古镇,饱览各地古镇上的风土人情,还将探寻和了解中国各地古镇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脉络。开始的时候,观众们跟随摄像机看到的,或许是一座貌不惊人的寻常小镇,可是随着镜头的铺陈和展开,却发现了背后深藏着的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和这座小镇曾经流光溢彩的历史缩影。

众所周知,“五岳之首”泰山上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梁,都是由“挑山工”们挑上泰山的。泰山挑山工们,大都住在有着“泰山后花园”之称的山东泰安大津口镇上。大津口人在总是一鼓作气登上山顶,这种坚持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久而久之形成了坚毅、持久的做事风格,所以才有了曾当过二十年挑山工的当地园艺师张玉清,坚持找齐消失多年的“泰山四大名药”的故事。

江苏同里古镇素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著称,人们不知道的是这里“明取舍,知进退”的独特民风。这不仅表现在隋炀帝时,姓金的秀才将“富土”改名“同里”,让当地百姓免于严苛税赋的智慧,同样表现在今天,罹患癌症的镇政府退休干部计东生,凝聚毕生心血修成《同里镇志》,并且因为内容详实、记录准确,而一举成为我国现行地方志中的典范。同时由于调养得当加之心态平和,老人的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河南的赊店古镇,千百年来流传着重信守诺的厚重民风。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山陕会馆,各商号踊跃捐款,负责筹建会馆的商会承诺,所有银两只用于会馆修建,绝不挪为他用。会馆建成后,结余的三千多两白银换成两万五千斤生铁,浇铸成两根高达十七米的铁旗杆,当“大义参天”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铁旗之上,化作了古镇的一脉商魂。今天,镇上年轻的打铁人张文浩也时刻铭记作为赊店人的良心传承,每把刀具两千锤,一锤都不能少,于锤起锤落间铸就了重信守诺的人格。

这些发生在各个古镇上的真情故事,就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宝,经过《记住乡愁》第三季“古镇”的记录和传播,将会成为感动华语世界更多人们的脉脉温情,成为提振人们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力量源泉,世代流传下去。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