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中心动态

今晚就看这部大戏:打开CCTV-1守候《我的1997》

发布时间: 2017年06月22日 16: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我的1997》是国内今年首部播出的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大剧。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生活场景,包括当年最流行的蛤蟆镜、喇叭裤等一批怀旧物件,都会在电视剧中得以重现。

印小天扮演的高建国与母亲成为“逃港者”,流落香港街头。为了生活,高建国去做苦力。

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后,巫刚与印小天再度饰演“父子”。

今晚,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大剧《我的1997》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讲述了内地与香港两地横跨20年的岁月变迁与主要角色的情感转折。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创造了爆款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出品方,正是《我的1997》的出品方之一华影文轩。写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的编剧张强,主演印小天、巫刚、高可儿,也再度成为《我的1997》的主创人员。

《我的1997》以内地年轻人高建国的创业视角展开,将香港和内地20年的风起云涌展现在观众眼前;在不断登场的历史大事件面前,小人物的翻身创业之路显得步步惊心。但与此同时,爱情、亲情、友情的温暖力量也在默默帮助每一个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不断前行。

01 拍摄缘起 萌生在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时

该剧制片人、华影文轩制片总监高成生向记者透露,早在拍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时,就有了拍摄《我的1997》的想法,“香港回归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未竟的志愿,而且香港回归即将满20周年,我们当时就想能不能把它单独拍成一部剧。”

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项目部副主任王皓看来,剧中无论是热血激扬的励志创业故事,还是在时代大潮中艰难跋涉的儿女情怀,都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改革开放造就的时代新貌,以及“一国两制”为香港社会所带来的蓬勃气象。“适逢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我的1997》通过展现两地20多年的岁月变迁,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王皓说,剧中主要人物的家庭、爱情、事业和梦想,都与香港回归密不可分,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众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02 家国情怀 有责任把这段历史留下来

“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1997年我20多岁,天安门广场立的倒计时牌,天天骑车从那里经过,还剩100天、99天……回归那天晚上,我去了天安门广场,莫名的兴奋。我是一个历史的亲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段历史留下来,告诉今天的年轻人中国腾飞之后雪百年国耻这段历史。以后的年轻人再想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看这个电视剧。不光是大的历史背景,小人物是怎么在香港生存,写出当时那一代人的情怀。”言及拍摄初衷,导演王伟民感慨万千。诸如“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建设”“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一国两制方案的提出”“主权交接仪式”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深刻在他的记忆之中,并最终将在剧中以特别的形式呈现。他还动情地说:“很感谢我的太太和即将出生的孩子,她们见证这部剧的诞生,我们的孩子准备起名叫九七。”

“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做这样一部剧,会引起很多人对这20年的回忆。我们的戏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写大格局,更多地是在写小家庭、小人物的个体命运,家国情怀、悲欢离合,勾起大家的回忆。”高成生认为这部剧能够引起观众的高度共鸣,这其中既有对历史进程的回忆,也包括对自己人生的回忆。

03 励志剧情 全景展现小人物的奋斗史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宏大历史叙事,《我的1997》着眼于小人物励志燃情的创业故事,讲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内地、香港20多年的岁月变迁,用高建国和安慧年轻时的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连接起了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香港与北京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

记者了解到,《我的1997》从1976年开始,故事的主要发生时间、地点、人物都以香港元素为主,大街小巷里充斥着饱满的香港人文地理情怀,普通香港人的生活气息。导演王伟民坦言,为了还原历史,剧组先后前往北京、香港、深圳、佛山四地拍摄,实地取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警署什么样?香港商店什么样?油麻地什么样?”要准确地表现出来,王伟民和主创团队都是“细节控”,追求完美。有一场戏,印小天穿的棉袄前后改了7次,棉花掏出来又放进去。

此外,北京、香港两座城市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生活场景,包括当年最流行的蛤蟆镜、喇叭裤、手提录音机等一批怀旧物件,都会在电视剧中得以重现。导演王伟民坦言,他为这部剧倾注了强烈的情怀,力图为观众们完整呈现出一个特殊时代的风貌特征,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记忆。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