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特别关注

大片回归!再掀热潮!《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收视率达2.23%

发布时间: 2018年02月23日 11: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时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于2018大年初四暖心回归,再度引发关于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人文情感的大讨论!第一集“器”播出当晚,节目中涉及到的章丘铁锅随即爆红!

从2012年推出第一季开始,“舌尖”系列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纪录片界的超级大IP,这部作品掀起的收看热潮也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入春”的转折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同样延续了高话题性、高收视率,2月19日至21日播出的前三集收视率均超过2%,第三集“宴”收视率高达2.23%。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最新一季有哪些变与不变?总导演刘鸿彦表示,第三季依旧延续了透过食物与人物展示中国文化,在“中国味道”里不仅尝到“味”,还要品出“道”。

食物、人物、文化,还是一个不少

“舌尖”系列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吃”这个人类的共同话题,更得益于把“吃”这件再日常不过的生活体验,解读出了人情、人性,生活观、价值观,甚至历史文化,成为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一扇窗。这种食物、人物、文化交织并行,互为表里的展现手法,撬动味蕾温润心田,让“舌尖”系列自成一格。

在第三季中,这样的叙事风格被延续下来。“食物、人物、文化,是第三季一开始就定下的关键词”,刘鸿彦介绍,为了将这三个元素结合得更为生动紧密,剧组耗时10个月,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115个拍摄地中,将400多道美味纳入镜头。“爱是最好的调味料”,在对300多人的采访中,类似质朴鲜活的表达不时涌现,让剧组感动。他们用航拍、延迟等技术镜头捕捉中国佳肴的极致之美的同时,也试图挖掘出根植在食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与精神认同。

“陕西水盆羊肉”是入镜美食之一,在这道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常美味背后,展现的是一个父子两代人传承技艺与匠心的温情故事。在陕西一家水盆羊肉店中,店主老白定下这样一个规矩———开店前必须亲自品尝羊肉汤的味道,味道不合格就不开门。这样的坚持让店铺中水盆羊肉的口味几十年如一日地传承下来。佳肴的美味与烹饪技巧背后,是中国人对火候的理解与坚持。我们的今天正由这样一个个渺小又伟大的“坚持”塑造。

挖掘平凡食物的前世今生,普及趣味知识点,亦是第三季的看点。有一集聚焦辣椒的演变———辣椒在数百年前曾是江南人家的观赏植物,后来向西迁移,才开启了自己在中国菜中的“食材生涯”。与人一样,食物的“迁徙地图”中亦包含着融合与创新,辣椒是一个小小的切口。导演说,食材的流变让观众得以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与文化的流变,进而对人与食物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

话题、班底、音乐,都在升级换代

六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让美食题材纪录片成为香饽饽,这部作品的拍摄手法与旁白设计也一度被同类作品争相模仿。如今,没有了“唯一性”的优势,观众的审美与期待又在不断上涨,这给第三季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继承前两季的优势之外,针对新审美的创新升级在所难免。

《舌尖3》的创新从其涵盖的话题中就有最直观的体现。这一季的八集分别讲述了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与融合等话题。其中的器具、食养、宴席与融合都是之前未曾涉及的,导演说,想要通过展现更多与美食相关的“衍生话题”,表现中国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拿器具为例,中国有“美食不如美器”一说,然而在以往的美食节目中,器具却是被忽略的存在。《舌尖3》为“器具”专开了一集,将灶、刀、坛、锅、盘、碗等食器的故事搬上荧屏。

与前两季相比,这一季的拍摄团队也更为国际化、年轻化。摄制组中出现了一些老外的身影。在外国人眼中,中国食物奇在哪,美在哪?他们又如何将我们熟悉的食物拍出新意与陌生感的?这些细节“彩蛋”都隐藏在第三季的镜头语言中。

除了内容呈现与镜头语言之外,一些细节也在更新换代。比如,每一集的片名都会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切入———根据主题,选取一个合适的汉字为名,把对字的追根溯源与食文化结合。再比如,前两季非常成功的配乐也迎来创新,将民乐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

“舌尖”系列呈现了无数美食

在观看最新一季节目的同时

我们也来一起回顾

第一季

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烤松茸

鱼头烙饼

 

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黄馍馍

干炒牛河

转化的灵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豆腐

茶叶蛋

徽州毛豆腐

时间的味道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 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臭鳜鱼

金华火腿

醉蟹

厨房的秘密

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

扬州包子

烫干丝

西湖醋鱼

五味的调和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糖葱

盐焗鸡

大火锅

我们的田野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大闸蟹

倭瓜花

第二季

时节

中国,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沿袭祖先的智慧,来安排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时节变换中寻找属于每个季节的独特美食。

铁锅炖鱼贴饼子

笋干炖鸡

脚步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桂花糯米藕

乐山嫩豆花

心传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蒜泥白肉

金鱼酥

秘境

遥远的山林、江河、草原、沙漠,这些难以到达的地方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味,人类与自然携手让古老的美味延续至今。秘境,带我们发现和寻找与众不同的人和食物。

酸辣华子鱼

手抓羊肉

家常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枣花馍

红烧肉

相逢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美食之间的相逢给了人们在味觉上的享受,人类的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时恰恰印证了中国传统的“缘分”。

烩南北

大盘鸡

三餐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

煎饼果子

牛肉面

西洋菜猪骨汤

人间最好的便是烟火气色

有美味也有新意

每晚八点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暖心回归!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