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一场非遗之旅、一次文化传承,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收官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30日 13: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驯鹰狩猎、磐安炼火、武当轻功、首饰龙……35位非遗传承人、35项非遗项目、35个动人故事,渐次在刚刚收官的《传承》第二季中展现,让传统文化再次绽放出独特魅力。

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物带出技艺为切入点,《传承》第二季通过镜头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情感进行描摹,展现中华文化传承的重量。

5月26日,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出品制作的七集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迎来收官。纪录片第二季按主题共分为“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每集分别讲述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背后的故事,着重展示他们“坚守而不保守、传承也在创新”的传承理念。

以小见大,勾勒非遗面貌

《传承》第二季将镜头对准中国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承人的人生故事和技艺展现,传达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

片中,不论是驯鹰高手柯尔克孜族人和猎鹰英雄间的“约定”,蒙古族人对“沙漠之舟”的敬畏与爱意,还是哈萨克族人在极寒天气下带着房子迁徙,与牛羊共栖,藏族人在澜沧江畔世代接受盐水的“洗涤”。师与徒、父与子,生活方式与古老绝技,这些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世代相传。

 这些古老传统的技艺,在《传承》第二季中被真实记录,创作者把祖先智慧凝结在一段段动人的影像中,在勾勒、还原这些“绝技”背后的人和事同时,也建构出了中国非遗内容的整体面貌。

纪实风格呈现“传承”故事

《传承》第二季的制作历时两年,“用传承的足迹,带历史回家”是团队的创作理念。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强化了以平凡传承人故事来感染人、以非凡传统技艺来鼓舞人的叙事手法,进一步凸显纪实元素与纪实魅力。

《传承》第二季在拍摄项目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现实,坚持平民化和大众化。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更加注重画面的动作流畅性和自然美感。

 最终呈现的七集内容中,不仅展现了几千年来中华非遗文化中新、奇、特的各种项目,还重点体现了中华大地包括平原、江河、高原、沙漠、草原、森林等地貌的锦绣山河,视觉呈现得到很大优化。内蒙古大草原的苍茫,澜沧江的惊涛骇浪,古城街巷的繁华,江南水乡的温婉以及山城的火热,主创团队都用4K画面来拍摄,呈现出了不俗的质感。

《传承》第二季还创作了系列原创音乐,使音乐这种细腻而丰富的艺术形式成为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提升了整部纪录片的艺术性和可看性,给观众呈现了视听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何谓“传承”?

所谓传承,传自历史,承自人心。

据悉,《传承》第二季主创在对80多位技艺传承人调研后,最终选择向观众讲述35位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故事。主创人员表示,在《传承》纪录片里,一位位传承人是主角,也是实践者,而作为纪录者的他们,成为一个旁观者。

《传承》是旁观者与实践者的一次“对话”。无论是苗绣师徒的误解与对抗,还是打铜父子的僵持与斡旋;无论是广西阳朔“漓江渔火”的惊心动魄,还是溪口镇竹林深处的“竹海飞人”;不论是鄱阳湖畔万年贡米的精耕细作,还是重庆荣昌夏布的纺织绩纱……第二季让观众感叹惊心动魄的搏斗和生存绝技的同时,也让其看到了各地生活古朴的万千面貌。

 7个50分钟,观众跟随着《传承》第二季,游历了大江南北,探寻了各种神秘的“绝技”,见证了文化传承的魅力。据主创透露,目前《传承》第三季已正式启动。

传承,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每一个古老的技艺中,都流淌着匠人的灵魂,在静态和动态间,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气与质感。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