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细数《新闻联播》的“十五变”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13日 11:4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央电视台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中国电视新闻有“逢三则变”的传统,如果说1983年的“变”,在于“文革”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的整体性制度建设;1993年的“变”,在于新闻“语态”的缓和(《东方时空》的开播);2003年的“变”,在于新闻形式和理念的“直播化”(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那么,2013年的“变”,或许在于“主流时政新闻栏目/报道”的改革问题,这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最新攻坚,难度巨大,必须要有中国最重要的主流电视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参与和推动。
  最近三年,央视《新闻联播》不断变脸,这些变脸有的在于形式呈现,有的在于内容调适;虽然它无法立刻“一步到位”地满足社会舆论对它的理想式要求和想象,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由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或许在谨慎量度、小步碎跑、步步为营中不断探索求变,才是最为有效、最为智慧的行事方略,也最有可能让我们接近最终的目标。
  最近三年(以2011年9月25日改版为始),央视《新闻联播》的变化,举其要者,约如下述。
  1、主播会“笑”
  从数年前开始,《新闻联播》主播已经尝试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而变化自己的表情,特别是播报喜庆或偏软性内容的新闻时,辅以不同程度的笑容;并且在每日栏目的开始与报尾时,也多辅以笑容。笑意播报已经成为《新闻联播》主播每日表情的常态。
  2、主播动作和姿势的灵活
  如2013年除夕夜,当值主播康辉、李修平在节目中,行拱手礼,向观众拜年(如图);此外,《新闻联播》男女主播在播报时,已经适时适度地加入了手势,播报时头部动作自由度也加大。
  3、节目直播化
  这不仅指自1996年1月1日开始至今,每日《新闻联播》栏目完全直播播出;更在于近年来,《新闻联播》在节目中的直播“连线”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甚至2013年除夕夜当日,《新闻联播》从6分48秒开始,至22分44秒结束,在当日超过一半的时长里,联播一直处于和各地“连线”的直播状态。由于《新闻联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安全播出”一直是该栏目恪守的重要原则,而现场连线直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安全播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导语口语化,甚至增加方言
  如2011年9月25日联播改版当日新闻,郎永淳的主播导语词:“农发指标提前下达忙坏了村里的齐志宾。而河北省农发办主任老杜则比往年闲了。老杜说,这是因为农开项目不再“可汤吃面”。啥意思呢?北方话就是说,有多少汤下多少面。”
  5、“内容提要”口语化
  如2013年正月初一《新闻联播》的某条内容提要:“相声演员为了模仿宫廷后妃,硬是把70多集的《甄嬛传》看了两遍;魔术团队深更半夜‘溜’进演播厅,为的是掩人耳目。春晚团队揭秘春晚幕后,看啥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6、非主要领导人的时政新闻不上头条
  在新闻编排上,更多地将“非重大时政新闻”往后排,而将民生类新闻、服务类新闻向前排,这一条已经得到意识形态的默许,其实践也已日常化的展开。
  7、非重大时政新闻不上“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之于该栏目、甚至更大层面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内容提要”中无国内时政新闻、突出民生新闻的情况近年来在该栏目中频出,仅举一例:2013年1月13日《新闻联播》的“内容提要”没有一条国内时政新闻,头两条“提要”都关注雾霾天气,随后的提要分别关注了暗访鱼翅造价、国产票房、网传暖人照片等内容。
  8、在舆论监督方面逐渐减少“花架子”
  2013年1月8日、13日、14日、24日《新闻联播》连续播发记者调查“揭秘追踪假鱼翅”,1月12日、13日连续播发记者调查“饲养牲畜吃人药,兽药滥用抗生素”。仅2013年前50天,《新闻联播》就播发了如“用制度力量堵上浪费的‘无底洞’”、“拆掉地方‘两会’花架子”、“山西长治苯胺泄漏未及时上报”、“PM2.5的危害”、“严重雾霾天气”的整月连续报道、“建筑用麻刚沙?豆腐渣!”、“义昌大桥坍塌事故涉及多环节违法”、“海南旅游高回扣乱象调查”、“农民工艰难讨薪路”等监督性新闻。
  9、把网络内容作为节目素材和手段
  2013年2月15日《新闻联播》结束时,主播以“要获取最新资讯,您还可以登陆我们的官方微博——央视新闻。观众朋友,再见!”报尾。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是近年来该栏目的重要革新点。除了此处提高“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地位的做法,该栏目在新闻选题上开始视网络为重要的新闻来源,类似“会开门的马网络走红”、“关注网友上传的暖人照片”、“购票攻略:微博上查询购票日期”“‘光盘行动’走红网络”等越来越多的新闻都是以网络端为新闻来源;甚至与网络互动,播发如《抢黄灯记分引热议,公安部将出细则》《神奇的“月子水”》追踪或回应网络热点。
  10、栏目视觉包装改变
  2011年9月25日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新闻标题运用白蓝色彩,字幕为透明底衬白字,字体更大更醒目。“新闻联播”四字的3D标志也有所改变,变为深蓝底色、亮黄中文、白色拼音,配以3D转动的地球,且位置改为屏幕左下角。


  11、增加特约评论员制度
  在2013年1月23日,《新闻联播》首次加入独立评论员环节,在当日节目进行到20分钟左右的时间,切入央视评论员杨禹发表主题为“刹住浪费,管好三‘公’”的评论。联播演播室出现了“第三人”,这种“第三人”在近几年重要节庆的“数据说XX”系列中也经常出现。
  12、持续性的栏目活动/板块向民生内容倾斜
  如2012年10月19、20日《新闻联播》持续关注了广西桂林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故事,并在栏目中公布了寻母兄弟的联络方式。
  13、增加民生与服务类新闻的比重
  增加“生活服务台”、“假日服务台”、“春运服务台”“新春服务台”等板块,日常性地播发诸如《冬季雪天路滑,驾车有技巧》《春运火车票订票攻略》《雾霾影响健康,公众应加强个人防护》《伪劣烟花检测:危险系数高》等新闻。
  14、栏目结尾(“报尾”)时的直播尝试
  2013年正月初一的《新闻联播》在开始与结尾时,两位主播再一次热情向观众拜年,并且,当日以“上海豫园”的实时直播画面为结尾字幕的背景画面。2月15日正月初六该栏目结束时主持人温情表达:“今天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了,此时此刻还有很多朋友在返程的路上。节目的最后我们共同去看一看上海和北京的情况,祝大家一路平安!再见。”随后,在拉结尾字幕时同样以前方(上海和北京的火车站与公路)的实时画面为背景。
  15、具体新闻操作手段的专业化
  具体体现如:(1)新闻片更多地由记者配音而非主播配音,记者配音的新闻片甚至占当日新闻总量的一半以上。(2)增加带同期声的“体验式报道”,记者与新闻当事者一同经历新闻现场,减少“立正式报道”。(3)突出新闻中人与事的细节,相对减少宏观性描述和镜头。(4)不再是一条导语词统摄一条新闻片,并且一统到底,而是主播导语词分段说,将新闻片分隔成为不同的段落。(5)动态图表、示意图、漫画、多视窗出现或大幅度增加,且常辅以大数据呈现,这种形式甚至成为常态;画面生动而灵活,由此对数据等的解析也更为有效。(刘俊)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