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挑战不可能》穿越雷区的突围“攻心计”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15日 13: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广电独家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从欧美风到“泡菜味儿”,跌跌撞撞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国产综艺真人秀节目最近处境略显尴尬。一道被业界称为“限真令”的广电总局调控政策7月底在猜测声中落地,随后在25日的广电总局真人秀培训班上,“明星高薪”“娱乐至死”等真人秀痼疾也被专家指出。

        从“不能为吸引眼球就故意激化矛盾”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人秀模式特征”,电视综艺节目如何成功穿越雷区,克服大量模式引进带来的“水土不服”,成为摆在电视人面前的难题。在业界的观望态势下,央视用一档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励志挑战节目《挑战不可能》成功体现了一个国家级媒体的综艺修养。

        《挑战不可能》收视亮眼,从首播全程收视第一、全国34城“破2”平均收视率高达2.12%,到连续三期收视锁定三连冠、口碑一路飙升。如何练就穿越雷区的突围“攻心计”,原创节目《挑战不可能》用国家级媒体高标准的节目品质与责任担当教你三招。

“攻心计”之一:不忘初心,冲破“不可能”,探寻人生意义

        从“不可能”到“可能”,跨越的不仅是节目挑战项目的始末,更是人生的荆棘与藩篱。对于很多参加节目的挑战者来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毅力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冲破人生命运“不可能”的渴望以及“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来自盲童学校的“辨音神童”刘浩从小便失去了视力,但命运对他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对于声音与音律的敏感感知,是命运为他加上的一对翅膀。面临人生挑战却始终怀抱希望,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挑战不可能》最为触动观众的一点。

        从“辨音神童”到“逆火勇士”,节目中每一位挑战者的魅力光环都在于对自我极限的不断挑战,从“平凡”中寻求“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以及那份“不忘初心”的坚定。观众在观看挑战者一次次突破重重苦难、挑战自我、将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即时的心理观照。

        同时,对于媒体来讲,“不忘初心”也意味着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担当。每一个挑战项目与挑战者都演绎着冲破人生“不可能”的正能量与向上的激情。摒弃饱受诟病的“窥私”与“煽情”做法,用个人奋斗历程去观照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既是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人文关怀,也是正能量的社会价值引导。

“攻心计”之二:秉持真心,星素结合,普通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综艺真人秀拼话题、拼明星的娱乐狂潮下,素人群体正逐渐成为一个模糊的背景。一些以素人为主体的综艺节目为了追求更好的节目效果,或人为地增加素人之间的争执、对抗,或通过作秀造星,普遍缺乏对素人群体的生存状态真正关切。

        《挑战不可能》用“星素”结合的方法,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以及著名歌手周华健的明星评委团携手主持人撒贝宁配合素人挑战者。节目中,素人挑战者成为担当主导的“红花”主体,而明星评委则成为陪衬烘托的“绿叶”配角。

        每一个令人惊叹的挑战项目背后,都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素人挑战者,都承载着一份支撑挑战者不断前进的信念。从第一期到第四期,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背景,从事不同工作的素人挑战者怀抱着共同的积极乐观、勇于挑战的特质。通过评委的细腻解读和现场互动,每个人都能在素人挑战者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节目将高光从明星游戏与恶搞整蛊转到普通人的温暖情感与自强精神上,用民族文化与中国声音筑成强有力的节目内核,承载了普通人的光荣与梦想。既表达了对素人群体的尊重,也体现了一档综艺节目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而每一期节目根据不同挑战内容邀请的人气嘉宾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第四期节目中,TFBOYS组合的队长王俊凯在挑战“旋转芭比”项目时,由于机器故障在原定25圈数上多转了16圈,引起他低血糖眩晕致使从高处跌落到海绵床。人气嘉宾努力敬业的态度以及与挑战者、主持人的有爱互动,为节目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轻松趣味的元素。

“攻心计”之三:制作精心,上山入海,悬念迭出

        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和挑战者阵容配合高标准的灯光、舞美、音乐等技术手段,将节目中的情感元素与励志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内容表现上看,震撼的舞台效果以及由华人神探李昌钰、央视著名主持董卿、国民歌王周华健组成的“不可能”评审团带来了巨大的节目张力。

        从节目核心,也就是挑战项目来看,从“辨音神童”到“巅峰行者”,洞察力、毅力、亲情、公益、正能量这些貌似不相干的名词都通过节目温柔而有力地交织起来。同时,特定时间、特定时段与特定舞台都为节目营造了一个特定时空。在这一时空,上演着无数精彩励志的故事。而故事中包含的一个个“悬念”,造成观众一次次的“收视期待”。

        海拔3500米的雪山,严寒、稀薄空气、不定向山风,距地1000米不断晃动的坡度钢丝,对“巅峰行者”弗雷迪•诺克来说,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巅峰挑战,对于节目组来说,也是一次节目拍摄的巅峰体验。壮丽的阿尔卑斯高山风光与俊美的山峰冰河景色,呈现出震撼刺激的视觉冲击画面。通过挑战项目的选择、拍摄地点的确定到呈现画面的精美,节目组的“精心”可见一斑。

        观众在直观感受壮丽的雪山景色,体验节目震撼视觉效果的同时,也通过雪山挑战画面以及风中不断晃动的高空钢丝等挑战项目细节为挑战者捏一把汗。从演播室项目介绍到雪山现场画面,主持人和评委通过互动访问将挑战项目与细节设置“抽丝剥茧”式地呈现给观众在观众面前。从惊人的钢丝高度差到震撼的蒙眼盲走方式,挑战规则的逐步浮现带动着迭出的悬念。随着细节的不断补充清晰,观众在心里会随之逐渐调整预测项目难度并跟随悬念设置一步步猜测结果,感受挑战项目的魅力。

        通过对“悬念”引发结果的跟踪猜测,观众在一步步满足“收视期待”后,通过“期待——满足”的过程被节目深深吸引。挑战项目能否成功、挑战者能否进入“荣誉殿堂”,这些随着节目不断迸发的悬念既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也大大强化了节目的观众粘合度。

        在“真人秀”横扫荧屏、网络媒体倒逼电视媒体的时代,“挑战”正逐渐成为常态。在满足观众“开怀笑”的娱乐需求之余,避免过度设计的综艺效果,做到“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启发就显得尤为珍贵。从这点来看,带着“初心”“真心”“精心”三项“避雷心法”的《挑战不可能》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