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走入秘境,纪录片《西藏》打开尘封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15年11月25日 11: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央电视台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6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于11月19日至2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每晚22:38分播出。

        首次披露和独家呈现诸多珍贵史料

        《西藏》纪录片分为“神圣疆土”、“盛世新生”、“活佛转世”三大主题,每个主题制作两集,共六集。

        对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而言,最首要的价值就是提供给观者丰富而详实的史料,《西藏》的优秀与扎实之处首先显现于此。项目组获得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和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支持,首次披露和独家呈现诸多珍贵史料。

        国民政府正式册封十四世达赖的手令,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十四世达赖之间的多次通信,十四世达赖写给毛泽东主席的赞美诗,美国中央情报局暗中策反、支持十四世达赖叛逃的绝密文件,以及从元朝至清朝,中央政府施政西藏地方所赐予的印鉴等数十件国宝级文物等,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此外,《西藏》还呈现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包括拍摄于1934年的《黄专使入藏》、拍摄于1942年的《西藏巡礼》,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拍摄的《潜入西藏》;此外还有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大师赴北京觐见毛泽东主席、十四世达赖叛逃经过、西藏平叛等等珍贵的影像素材。这些胶片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80年以前,其中90%都将是首次在电视屏幕上的呈现。

        “《西藏》对于史料的运用不仅‘全’而且‘真’,更体现出‘细’与‘思’。在提供地毯式的资料调研与专家拜访之余,通过专业团队的精心梳理与二度加工,让陈旧的史料焕然一新,提供给观者震动心灵的细节拓展与思维洗礼。”有专家如此评论。

        历史 “秘境”首次对外呈现

        《西藏》制作将近一年,如何能把浩如烟海的史料转化成电视的语言,做到令观众眼前一亮的电视呈现是《西藏》项目组攻坚克难的课题。

        《西藏》拍摄了之前从未对媒体开放过的“秘境”,如布达拉宫西大殿、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处、西藏地区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等。此外,项目组还对一些重要的历史见证人进行了独家专访,包括第一位昔日农奴出身的国家领导人——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热地同志,西藏地区唯一的女活佛、昔日被十四世达赖挟持到印度、之后辗转回国的桑顶•多吉帕姆老人等多位权威级、重量级历史亲历者。

        《西藏》不仅构建了宏大的史实基础,同时创作团队别具匠心的采用了生动化、细节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将丰富的宗教史料进行创意化的精加工。

        在脚本的创作过程中,项目组对脚本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讲述、甚至每一个台词,进行着呈现方面的反复推敲,力求全面提升、更新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当讲述人走进实实在在的历史发生地,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此地承载的历史故事时,一切都将与众不同和生动鲜活,实地拍摄使得纪录片《西藏》让厚重的历史找到了现实传播的穿越通路。

        除了大量的历史发生地讲述之外,项目组还首次尝试场景预设,通过实景剪接、实物剪接,巧妙结合了实景拍摄和特效两方面,力求做到棚内棚外的无缝式衔接,并多处应用了虚拟植入技术、三维特效技术来搭建时空走廊,并利用独具西藏特色的唐卡、壁画等作品的展现形态,使庞大深奥的历史,在节目中变得通俗易懂,让史料、文物活起来。

        在常规纪录片节目的运作手段之外,《西藏》还着力于历史素材的故事性演绎,比如在叙述西藏解放前农奴生活的悲惨遭遇时,节目不但引用了亲历者个人游记的史料,还加入了惩罚刑具、雕塑画面、事件例证等多重元素,去丰富所表现主题的传播力。

        大片化的包装手段与故事性演绎方式的介入,使《西藏》一片获得了模式感的极大提升,让观众跳脱开历史记录的沉闷感与严肃感,在精美的视觉盛宴中以故事化、细节化、悬疑化的形式对比了解旧社会老西藏的苦难与挣扎,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地区的文明发展。

        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将于11月19-2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每晚22:38播出。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