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欧阳夏丹:主播幕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24日 08: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央电视台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直播的魅力就在于下一秒中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当你自己准备的很充分的时候,你面对这样的状况就会更加的从容。——欧阳夏丹

        转行干新闻这一行纯属偶然,刚开始我在上海电视台做的是一些文艺节目,有一天领导通知我说,新闻类的栏目《上海早晨》的主播,嗓子哑了,她也不想再做现在的工作,想退居到幕后,所以这个岗位一下子缺人了,你可不可以过来顶上?就这样,我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干了十五年,直到今天。

        幕后的案头工作

        讲一个事情,它改变了我对新闻主持人,这个概念的认识。

        2002年,上海的一次APEC会议。那一次我们上海电视台作了7个小时的大直播,非常长的时间。其中有一个段落,是一个男主持人主持的,APEC会议邀请了各个国家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会陆续抵达会场。当时,导播告诉男主持人,只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现在抵达的是哪个国家的某某某,就可以了,谁谁谁来了,怎么怎么了。

        那个段落虽然不是我负责的,但是头天晚上我出于兴趣,还是在电脑搜了很多资料,作了小卡片,把每个国家的国情、文化、工业产业等等信息进行了记录,我心想自己可以看一看,学习一下。直播的那天,我就把小纸片放在桌上。

        结果,意外就发生了。因为实际是和台本不一样的,你会发现领导人的车队并非鱼贯而入,第一辆进来之后隔了可能5、6分钟,第二辆车才来,主持人说完:XXX抵达之后,中间就出现了空场。导播在大喊:说话!说话!把这个时间段填上!我和那个主持人就傻了,我赶紧把小纸条拿出来了,分了一下,你讲这个我讲这个,这真是救命的纸条,因为在这个空白期间有了小纸条,你就可以介绍,这个国家如何,那个国家如何,全都用上了。

        这件事情之后,我提醒我自己,当作为一个特别节目的主持人的时候,你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把台本上的东西背的很熟,流程记得很溜,就可以完成这个节目。你有太多太多的背后的案头工作需要去做,当你了解相关知识的时候,你的安全性才能多一分保证,因为这就是直播。直播的魅力就在于下一秒中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当你自己准备的很充分的时候,你面对这样的状况就会更加的从容。

        神舟10号发射的时候,我也准备了很多卡片、小纸条,包括神舟十号发射成功,我要说什么,它如果发射失败了,我也得准备一套词啊,要是我愣在那里了,这场就没办法收了。所以你永远要有一个PLAN B。

        结果我没有想到的是,本应6点结束的节目,结果外面领导看了说:特别节目再加一个小时吧!就持续播到了7点,还好嘉宾是张泉灵,特别能说的一个主持人,我心里就说太好了简直,如果自己一个人在里面,是多么的孤立无援,多么绝望。后面一个小时基本上是两个人聊着聊着看一个短片,聊着聊着看一个短片,非常顺利地进行完毕了。所以说,直播,太不可控,有可能场外的领导经常一拍脑门,有了个新主意,这时候又该怎么样去应对?答案就是,永远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白岩松,大概这么说过,如果在一个领域做到大家,一定是有绝顶聪明的头脑,又肯下最笨的功夫。当白岩松去采访一个大腕的时候,他要提前做很多很多的功课,看很多很多的书,准备很多很多的资料,自己做笔记。

        现在我们在家里会做一个什么样的练习呢,这也是白岩松教我们的。在家里放一个钟,定好时间,选定话题,然后自己就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就这个话题聊,眼睛的余光扫着钟,练到正好在三分钟的时候,把话题讲完。

        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因为在直播的时候导播会告诉你,还剩下三十秒,三十秒收口。在第三十秒的时候,我要0秒、准确无误地把广告切出去,你就要锻炼自己这个准时的能力。说的太少,不到三十秒,晾在那不行;你说超了,广告就没了。大家现在看《新闻1+1》的时候,可以留意白岩松,他在最后说结束语的时候,眼睛的余光是向钟面上扫的,卡到0秒的时候,当他话音一落的时候,必定是广告切出来了,他就有这样的一个本事。

        后来,不知道是杜撰的一个笑话还是真事,有一次导播通知错了白岩松的时间,告诉白岩松还有三十秒结尾,白岩松都说到最后一句话了:“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说到“奋”字的时候,导播告诉他说,时间算错了,还有一分钟。白岩松很从容地说:“……奋斗,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后来大家杜撰的,但是白岩松真的就是有这个本事,很从容地又重起一个话头,把那一分钟的空给填上了。

        一个优秀的主播,就是必须有话可说,还得言之有物。

        做记者的经历

        酒泉报道呢,也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采访。去到酒泉那的时候,我们都想得挺好的。虽然在大漠戈壁,经过几十年发展以后那里应该不错了。但是到了那里以后,六月份神舟九号发射的那次,高温酷暑,天气太热了,我住的招待所还居然经常停水停电,停水也就算了,停电的时候你的工作简直没有办法展开。

        在准备的时候,网上你也搜不到任何的资料,因为他们害怕泄密啊,飞船啊,火箭啊,他们不可能把这么精准的东西告诉你。去采访相关的人,他们也不愿意多说,他们也要遵守他们的纪律,信号来了,马上就要连线了,也不知道说什么,没有任何信息,也没有任何资料。

        后来我没有办法了,没有任何信息和科技层面的东西,和大家分享的只能说情感了,所以连线的时候,我就说了两层意思:来到酒泉以后我感受到了两个方面的热,三十五、六度的高温,描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飞行员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第二个热就是我们航天人和飞船火箭的热情,包括火箭从垂直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这1500多米的一段路上,有无数的航天人和家属在沿途为他们送行,就好像在送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大考一样,充满了依依不舍,又有期待,希望看到它一飞冲天的场面。说情感,说热度。

        连线完了以后领导说不错,“有温度”。其实每一次的新闻并不一定要用那些很专业的术语去跟电视前的观众分享,但是观众从你的报道当中感受到了有温度的内容,有人情味的内容,他觉得那也是一次成功的连线。这给我印象也非常的深,3名航天员那天在问天阁参加中外媒体见面会的时候,其实我很多次的看到啊,以前的时候发射的航天员啊怎么怎么样啊,走出来跟大家见面回答问题,那时候我作为一名观众在电视机前看。

        但是当我在现场看的时候,三名航天员依次地走出来,站定给大家敬军礼的时候,在现场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马上就热泪盈眶。我当时问我身边一位航天人,我说在电视机前看的时候怎没有那样的感觉呢,现场太让人震撼了,让人激动了,就是我们国家的航天员无私奉献、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让你很有触动。

        后来那个航天员很感动的说,你有这样的情绪和感觉,说明你已经越来越靠近我们航天人的心了。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其实当你作为一名观众或新闻主播时候,那可能都不是最能体会新闻核心、新闻魅力的时候,而是在你身临其境、人在现场的时候,感受他的温度和他的脉搏的时候你才够感觉到新闻的魅力和现场的魅力。

        我现在都很遗憾走上主播台之前没有多少记者的经历,而你有了记者和现场的经历之后,你再坐回主播台的时候,你就会更加全面地、客观地、更加有自己的感受去聊这个事情,观众也能从你的话语和播报当中看出你的立场和你的态度,所以那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场有很多立志去做新闻,做记者,甚至以后做主播的人,都不要在这段经历上缺席,我觉得这段经历对你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仅要了解我们去的现场,还要了解你要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做一个记者呢,既可以接触到高大上的,高级论坛、高级会议、领导人、精英,同时你也会走基层啊,下乡啊,去农村啊,去接触最普通最基层的老百姓。

        有一次走基层,我去了广东,很偏远地一个乡村,我自以为已经跟他们混得很好了,把报道发回去一看,当时有个主任一阵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夏丹你穿的那件衬衫太干净太白了。我当时不理解,我说难道还要故意在我的白衬衫上故意抹一点锅灰,撒点菜汤吗?

        领导说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融入这个群体,不仅仅是你的语言,你的着装,你的状态。所有的东西,综合地表现,要让人觉得你是和他们在一起的,而不是跟他们有任何的隔阂,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你了解你所采访的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了吗?他们地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会影响到你所有的细节。

        所以在有一次我去大别山采访的时候,到那里后我也不急着采访,我就跟他们一起去体验村支书每天上班是什么样的,下了班以后他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家人的,怎么对待自己地邻居的,一天当中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儿的?他们通讯基本靠吼,因为没有电话,这个山头对着那个山头,我也跟着他们吼:明天下午4点来开会!每村每户都是这么通知的,我也跟他们一起,融入他们的生活。

        一个星期以后,真的跟他们成了自己人,很有亲和力,他们就会坐下来接受你的采访,把他的心路历程,酸甜苦都倒给你,所以你就比较容易获得一次比较有质量的采访。这就是我们作为记者的职责,你要分析当地情况,你要分析当地的人,你在面对不同群体的时候,你面对不同群体的时候,你的语言状态是怎样的,这对大家都非常的有帮助。

        说到记者,我相当相当地佩服他们,我们做主播可以坐在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很舒服,但大多数地记者都是撒在全国各地全球各地,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都要独自去承担的。比如我们地年轻记者王微微,她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在他的报道当中身后经常就会响起炮火声。一个那么年轻的二十几岁的女孩,不畏惧,一直在那坚守着,发回各种有关当地的报道。

        我们的记者杨春,前段时间我看他穿着层层防护隔离服,去到采访埃博病毒的重灾区采访,那也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他很从容,也很淡定,一条条的报道,源源不断地发回来,这都是让我们肃然起敬的记者。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