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品牌故事

品牌是如何炼成的?听一听华为的四个故事

发布时间: 2017年09月29日 10: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当人们谈到手机,就不可能会忽视华为。华为手机全球份额突破11.3%,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上将成为世界第二;华为手机品牌价值增长强劲,在国内的关键品牌指标(品牌的考虑度和偏好度等)已经完全超越其他国际一线品牌(来自IPSOS市场研究集团);华为品牌的国际认知也在大幅提升,在Interbrand的排名从2015年的88位上升到2016年的72位,是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品牌。华为距离成为全球标志性的科技品牌又近了一步。 

在竞争如此严酷的业态下,华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华为CBG首席营销官张晓云分享了她亲身经历的四个故事。

故事一:没有品牌,你依靠什么把商品卖出去?

2003年我在香港做华为终端的销售。当时华为没有2G业务,直接奔着3G去了。香港的电讯盈科(PCCW)是我的客户。PCCW的第一单华为“定制机”是10万部,算是一笔大单,是我签的。一切都看上去很完美。直到有一天有个电话打过来,是PCCW的一个高层,他的声音听上去很沮丧:Glory(我的英文名),你来我们这里一趟!” 

过去才知道,这些定制机卖得并不好,货已经铺到运营商的店里,但是销量极其惨淡。香港是一个理性成熟的竞争性市场,铜锣湾的电子一条街,到处都是索尼、LG的广告,华为手机没有广告,PCCW只是一个新锐的运营商,也不是一个消费电子品牌,它甚至没有沃达丰式的感召力。香港的消费者对这些手机没有感知。运营商只能加大补贴,让消费者能够用最小的代价甚至白拿,才能降低库存,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少量消费者是有价值用户吗? 

PCCW的高层有点哀求:“Glory,帮帮我们,要不,这些货只能填海去了。”我当时心被狠狠地刺痛了,随后弥漫着巨大的恐惧,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从未有的盲点、使不上力的无物之阵。华为是讲“客户为中心”的,为了客户,华为人可以忍受各种劳累、加班和责骂。我以及支持我背后的华为研发、服务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很拼,没日没夜地干着苦活累活,终于交付了这一单手机,做出了全世界第一批3G手机,但结局却是客户“填海”般的哀叹。 

我恐惧,是因为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帮他。我在那一刻能做什么呢?我给了他们最好的机器成本(BOM清单),货也都铺到店里,广告促销也有,但是因为没有品牌,没有跟消费者的连接。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隔在中间,信息发不过去,永久地失联了。我什么都做不了。 

这次恐惧,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品牌启蒙。2C跟2B业务不一样,2C业务,如果没有品牌,你和消费者之间会失联,就像在无尽黑暗的大海里面溺水,怎么努力也没用。 

故事二:品牌到底是什么?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做精品手机的初期,华为对品牌的了解就是对产品营销卖点的不断强化和演绎,对特劳特“定位理论”的反复跟随。比如我们反复宣称做出了世界上屏幕最大的手机、最薄的手机、电池续航最强的手机、最不容易摔碎的手机、最美的手机……简单地说,就是违反现在中国广告法的各种“最”。 

现在想来,在一个理工男思维主导的企业里面,这个路径是非常自然合理的。2011年我带媒体第一次去海外开发布会,在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上发布我们的P1,我们已经打出了P1的卖点是“全球最薄”。我们突然打听到,富士通也要在展会上发布一台他们声称是“全球最薄”的手机,而且真的比我们的还薄那么一点点。 

我们当时就傻眼了,这是老余(华为CBG总裁余承东)的海外首秀,不容有失。这个最薄的概念的讲稿都已经设计好了,口号也打出去了。老余紧急下令研发,能否改一点什么再“压薄”一些,大伙们紧急加班奋战,最终,我们的确比富士通薄那么一点点,算是保住了“全球最薄”。 

这个故事长期成为我们自嘲的“笑料”,华为人管它叫“挤一挤,终究会有的”。但它又不是玩笑那么简单。我们没有品牌管理的流程,产品定义是在品牌营销传播之前的,它原本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各部门深度参与的流程,将产品的功能价值、美学价值和情感连接价值说清楚。我们正好反过来,先想个功能的大卖点吆喝出去,占个话语的“坑”。但是,一旦发现不对劲了,就需要“使劲挤一挤一定要把这个坑占据住”。这就是2011年我们的理解:品牌就是一颗药丸,说清楚它的效用是什么,然后喂给你吃。 

故事三:勇敢做自己,方能获得“荣耀”!

我想讲的第三个故事是荣耀的“勇敢做自己”。大家都知道,荣耀是CBG的双品牌战略之一,主要是用互联网手机的方法论去做,荣耀的前身是电商部,就是拿出一款华为的边缘产品用互联网的方式“试试水”。结果出乎意料,它成功了,现在已经是中国第一的互联网手机品牌。 

“勇敢做自己”最重要意义,我个人觉得,用巧妙的、华为内部听得懂的方式来做品牌的情感沟通。一方面,它是针对最活跃的互联网年轻用户,这些年轻用户对手机的性能配置非常敏感,也许他们不是高利润人群,但是他们是高传播价值的人群。他们的力量令人望而生畏,每次发布新机,服务器都会被“当掉”。这些互联网用户的意见刺激和鞭策了荣耀的研发、营销和服务。从某种意义上,陈旧的领导意志和刻板印象要让位于用户犀利的批评和建议。 

荣耀给我的最大启示,不要老是哀叹我们的2B基因、不要老是强调华为的理工男背景、我们必须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让华为的文化能够顺利地流淌,而且能创造性地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品牌不是没有历史的,不是没有母体的,不是没有传承的,但是,它不是固定在那里,一味地取悦这个体系。它是要挣扎在爷爷的怀里,去扭开另外一扇门,让另外一些光线洒落进这个祖屋。 

故事四:品牌与营销相辅相成,让品牌为企业“御寒”

我想讲的第四件事是“p9牵手好莱坞明星”。p9的代言人之一是好莱坞一线女星斯嘉丽。从效果上看,这次代言和投放极大地拉升了华为品牌在全球的认知,特别是华为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时尚的调性。 

通过“牵手好莱坞”活动,拉通了华为全球的品牌和营销,左为斯嘉丽女士,右为张晓云女士。

华为已经到了这个阶段:Branding(品牌)的拉力要起来,协助Marketing(营销),华为在技术上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Marketing的力量,比如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但是,它只是溢价的一种力量构成。就像选择一个男人,的确应该了解他的学历、职业、房产、收入和证书,以及这些指标的综合增长情况,这属于“肌肉”的硬部分。但是,温和内敛的举止、对别人的换位思考和理解、对生活的精妙感知、有同情心、选择电影和家具的品味、对家人的耐心等等,难道不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吗?品牌(Branding)做的就是这一类。它是另外一种力量,是一种隐形的、润物无声的、长期的拉升力量。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会帮助企业。例如索尼,人们已经不太记忆它产品上究竟还有什么,但是,人们依然觉得它是一个优秀的品牌,并不贬低它的产品,品牌就像冬天的棉被,给索尼“御寒”。 

“牵手好莱坞”形成大颗粒资源,我认为,它不仅是在全球范围内的高举高打,而且也帮助华为拉通了全球的品牌和营销。也许“拉通全球”的前提,就是有一个大颗粒资源,大家都觉得这艘“大船”很不错,大家一起都愿意出海。

这四个故事告诉我们,品牌是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华为对品牌的理解是有序深化、是不断演进,就像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的那样,“它是一个不断扩展的秩序”。

第一个故事,华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第二个故事华为认识到品牌不仅仅是“定位”和“吆喝”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科学的品牌管理;第三个故事是品牌并不是没有起点的,并不是凭空采纳的方案,而是一个生动的、坎坷的内外部情感沟通历程。第四个故事,品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面向未来的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的过程。

品牌建设的征途是漫长的,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但它是一个在摸爬滚打中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找准最能阐述品牌意义的自我定位,一个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披荆斩棘,塑造出成为人人称道、面向国际的大品牌。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