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央视

《国家宝藏》一夜刷屏!这档“纪录式综艺”首播爆火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05日 09: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12月3日晚19:30分,《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首播,这档由央视综艺频道(CCTV-3)耗费两年时间研发制作的节目此前就因集齐了九大最具份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开播第一期,《国家宝藏》便在豆瓣上取得了9.3分的超高评价,还引发央视新闻、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纷纷点赞。故宫博物院“网红”院长单霁翔喊话网友:“希望大家像我一样喜欢《国家宝藏》。”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积极响应。

尽管有《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珠玉在前,但不得不说的是,《国家宝藏》在文化类节目上所做的探索又达到了新的层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点评说:“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国宝为载体,回望历史,诠释文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

无论是模式设计上对多种节目类型的混搭、融合和创新,还是在人文关怀上挖掘之深入,甚至舞美视觉的搭配和设计,《国家宝藏》都做到了接近极致的水准。这样的节目登陆荧屏,不仅证明了央视综艺频道团队的智慧和能力,更展现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文化自信。

模式设计极致“混搭”   让文物“活”起来

说起和文物有关的综艺节目,许多观众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惊天一锤”式的鉴定类节目上。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娱乐效果,但这类节目大多过度聚焦于文物的价值和鉴定方法,而非文物本身。实际上,文物绝非扁平、冰冷的物件,它是沉淀了如梭岁月的记忆之书,它是承载了万象光辉的民族基因宝库。对央视综艺频道来说,制作《国家宝藏》这档节目的初心就是“让文物活起来”。

以往人们了解文物,大多是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即便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在积极升级布展方式和手段,但人们能获取到的信息还是有限。如何才能在一期节目的时间里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最大程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呢?在完全没有任何既有模式可以参考借鉴的情况下,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和她的团队从零开始做研发,花了两年时间反复推敲、打磨,终于形成了如今的这套方案——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这是于蕾给《国家宝藏》下的定义,对于央视综艺频道来说,这是一次探索,对于广大电视观众来说,这更是一场奇妙的旅行。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

以首期节目中故宫国宝——各种釉彩大瓶这一部分为例,节目组并不直接请出国宝守护人王凯,也不播放各种釉彩大瓶的任何图像资料,而是先把嘉宾请到故宫博物院陶瓷馆,让真人秀导演给王凯布置任务——寻找“中国瓷母”,跟随王凯在陶瓷馆里兜兜转转,看似漫无目的,但实际上这一环节正是编导精心铺排,为国宝的前世传奇故事做前情铺垫。

在随后的前世故事表演里,王凯扮演的乾隆皇帝与“穿越”而来的雍正、王羲之、黄公望雄辩各种釉彩大瓶是否有过度浮夸的问题。整段演绎台词信息量极大,不仅有对各种釉彩大瓶的介绍,更包含许多和乾隆皇帝生平有关的趣闻轶事。如果不是先前已经跟王凯一起了解过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喜爱的瓷器风格,观众如何能够如此快速“入戏”,并get到笑点呢?

乾隆皇帝喜欢盖章题跋的这件事,此前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节目组不仅把它引入节目,甚至还大开“脑洞”,“邀请”两位“受害者”王羲之和黄公望前来“现身说法”,一本正经地让九大博物馆(院)馆长一起评价。正如王凯所说,乾隆硬要把17种烧制工艺运用在一只瓷瓶上的做法看着很任性,但从中透露出的单纯,和想要炫耀国家强盛、工匠伟大的执念却是很珍贵的。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和编排设计,那个在博物馆展厅里拥有冗长介绍的各种釉彩大瓶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观众发现,原来一件文物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和人物,而各种釉彩大瓶上的17种烧制工艺所代表的,是一个那么强大的中国。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让各种釉彩大瓶在观众面前不再仅仅只是冰冷的文物,更是变成拥有了鲜活生命的国宝!

极致挖掘人文关怀   让文物暖起来

如果说《国家宝藏》的第一大看点是镇国之宝和它们背后的故事,那么这档节目的一大惊喜无疑是在追溯完“前世”之后让人看到了它们的“今生”。

首期节目中,国宝守护人梁家辉从国宝石鼓引出了故宫守护人梁家五代父子的故事。1931年,日军侵华,为了保护故宫博物院里的百万件国宝不被日寇洗劫,故宫人决定将一万三千箱文物南迁。梁家第一代故宫守护人梁廷炜辗转全国16年,将石鼓护送到南京。抗战胜利后,他的儿子又将石鼓毫发无损地运回了北京。如今,梁金生老先生作为梁家第五代故宫守护人继续守护着石鼓和故宫的其他文物。梁老先生在故宫工作了36年,最近的七年,年近古稀的他只做了一件事——他数出了故宫文物的总数,186万余件。当被问到“七年时间只干一件事,不觉的枯燥吗?”的时候,梁老先生的一句话打动了无数观众:“我看上去是在数数,其实我数的是前辈们的付出和牺牲。如果不是我祖辈那一代人在南下的路上保护了这些文物,我哪有数字可以数?”

从一件石鼓,观众们认识了梁金生先生祖孙五代故宫守护人,若是要把故宫186万件宝物的故事一一道出来,这得是多少人、多少家的代代传承?“谁其守之?惟吾队士。谁其护之?惟吾队士!”当新老几代国宝守护人一同宣读1931年的《故宫守护队队歌》,几乎没有人能不为这样的画面所动容。石鼓上的文字虽已残缺不全,但在中华儿女的千年传承之中,中国文化之脉从未断绝。

从文物,到文物背后的传奇。从守护文物的人和他们与文物的故事,到传承千年文脉的民族大义,《国家宝藏》节目组对人文关怀的挖掘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观众的情绪被一点点调动起起来,真挚的情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和国宝一脉相连,仿佛冰冷的石鼓也有了温度。这是文物与全体中华儿女的血脉共鸣。

舞台视觉极致美感   让文物秀出来

如果说在开发阶段《国家宝藏》可能面临什么缺憾的话,那可能得说是国宝“真身”无法亮相这一点了。请得来九大博物馆(院)的馆长却请不动文物,观众没有实际体验怎么办?最终,《国家宝藏》节目组用极致美感的舞台视觉设计化解了这一难题。

首期节目中,李晨作为故宫国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的守护人来到现场,在他表演宋徽宗第一次见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的段落时,现场的大屏幕也配合着演员的表演以徐徐展开的方式打开了画卷,瞬时整个演播室都被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壮阔的气势和明艳的青绿色笼罩了起来,视觉效果美轮美奂。

为了让观众在见不到国宝实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国宝有直观的感受,坐在演播厅里同样被国宝之美所震撼,《国家宝藏》节目组特别将所有舞台主视觉都设置在一块长43米、高7米的巨型LED环幕上。如果单论面积的话,这块LED环幕的大小已经接近标准IMAX银幕的大小。而在整个舞台的设计上,节目组也特别将中国古典韵味和现代舞台科技相结合,融合纱盒投影视觉呈现、透视冰屏柱视觉呈现、透视冰屏柱台型变幻、巨型环幕视觉呈现四大特点于一体。尤其是在国宝前世传奇的表演环节中,9根底面1平米见方,高达6米的透明冰柱前后、上下变换位置,利用华丽纷繁的台型变幻构建出多维立体的舞台空间。无论是场景环境的构建还是更替都呈现出精致逼真、流畅自然的效果,可谓是将顶级话剧舞台的质感完美嵌入到了综艺节目中。这种视觉上的极致冲击力,也成为《国家宝藏》抓住观众眼球的独门利器。

让国宝活起来、让国宝和观众情感共鸣,甚至让国宝变得仿佛触手可及,《国家宝藏》用最极致的手法创造出了最极致的质感。通过《国家宝藏》,央视综艺频道展现了他们作为国家电视团队所具备的实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延展、继承、激活、使用,《国家宝藏》体现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文化自信。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