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广告频道 > 聚焦总台

《典籍里的中国》让思想之光穿透时空

发布时间: 2021年02月18日 16:35 | 来源: 微信公众号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再度联手、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于大年初一晚8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在这个特殊的春节,以“文化盛宴”开启新春,不仅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彼此心心相连,也让当代中国人跨越时空与华夏先贤们心灵相通。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依托典籍的文化IP,另辟蹊径捕捉典籍中的亮点,以典籍为脉络,串联起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链,构建成深刻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

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引发网友刷屏热议,被赞为“神仙节目”。《尚书》流传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撰文表示,首期节目《尚书》剧本写得好、导演水平高、人物性格鲜明,几场戏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戏剧性很强,同时又精准地传递出《尚书》蕴含的精神。

“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因为当代人有着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更离不开全社会对古老中国智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引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大年初一首播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就为观众打开一条“时空隧道”,以古今对话的形式营造 “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出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很多年轻人看完节目非常兴奋,说“央视‘太绝了’”、“这样的‘神仙节目’多来一点”。确实,总台这次玩得“穿越”够大胆、够新颖、够震撼。

首期节目《尚书》以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视角,既带领观众回到两千年以前,也让年轻人一头扎进古籍里的多重世界。

这种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归根结底在于剧本写得好、导演水平高、人物对话性格鲜明,几场戏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戏剧性很强,同时又精准的传递出《尚书》蕴含的精神。

戏剧演绎成为了节目突出的创新亮点,演员对角色的塑造非常到位。九旬护书人伏生和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几度时光穿梭,营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震撼效果,非常感人。

尤其是倪大红先生对伏生的演绎,有多处细节上的精雕细琢。

比如,伏生一出场,缓慢地放了好几次茶杯,才终于放进托盘里,以此来“无声”地说明伏生已是一位耄耋老人。

倪大红先生对人物的眼神戏也处理得层次分明,回忆书籍被毁时的痛心疾首、和两千年后的孩童四目相对时的欢喜与好奇等,都很接近电影化的表达,这也为戏剧的高级质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伏生,晁错、大禹、周武王等角色塑造得也非常鲜活立体,从晁错学书,到书中所写的“大禹治水定九州”和“牧野之战”,演员的表演克制内敛,又饱含感情,角色之间张力极大,把电视综艺的表演、呈现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它更大的创意是在主题立意上的交相辉映。

首期节目就有两个主题交错展示,第一主题是《尚书》中的“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大禹治水安民、周武王为民伐纣等多场戏剧始终围绕这一鲜明主题展开,照应“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当代主题。

第二主题是关于《尚书》的守护与流传,从伏生幼年学《尚书》,到当代展览馆里展示《尚书》,一条线下来,这种“前人守护,后人传承”的脉络在浓缩的舞台空间上更加直观生动。

纵览整个节目,无论是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的穿针引线,专家们切中要害的解读,还是演员们对孔子讲学、伏生传经、大禹治水、牧野盟誓等几场戏的真情演绎,彼此之间,均围绕《尚书》主题展开,各有特色,各具性格,并且能够有机的融为一体,呈现出《尚书》的主要内涵、敦厚品格、流传历程、深远影响。

从《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到《主持人大赛》《开学第一课》,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总台旗舰频道,近两年推出的多档节目都成为代表总台出品的原创精品与业界标杆。

如今全新原创的《典籍里的中国》则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在弘扬传播中华文献典籍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又一次创新尝试,让深邃的思想在创造性转化下,力透时空,成为当下“热播剧”。

作者: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微信公众号 央视网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