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总台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CCTV-1黄金档热播,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数据,《觉醒年代》一开播,就领跑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榜单。
来源:中国视听大数据
2月18日,《觉醒年代》因春节排播停更,网友疯狂催更;2月27日,《觉醒年代》复播,“《觉醒年代》今晚更新第十七集”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收视率高,《觉醒年代》的口碑同样不俗。截至3月3日,《觉醒年代》的豆瓣评分已经从开播时的8.3分涨到了8.9分,近6成打分者给出五星好评。
除此之外,《觉醒年代》在微博、B站等平台引发诸多观众热议,强势“破圈”。不少年轻人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部正剧,日常在线催更,“做有为青年”“看得热血沸腾”更是成为了年轻观众弹幕和评论里的高频词汇。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视频平台上的弹幕数量、相关网站的超高评分,无一不在说明,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深深“爱上”了正剧。
这是为何?剧本扎实、主创团队用心、制作精良,这些都是剧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广大年轻观众的认同。
《觉醒年代》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以1915年《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问世为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觉醒年代》采取了多线并叙的方式,交错呈现了北洋政府、保皇派、复古派、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种思想的交锋,以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辜鸿铭、章士钊、胡适等众多历史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评价称:“像在《觉醒年代》中这样,紧密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轨迹,将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群像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称得上是一次带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
为网友称道的,还有导演艺术化的镜头语言,细节中藏着隐喻。比如陈独秀放生瓷碗下的青蛙,和儿子放生蚂蚁相呼应,也为后续的命运轨迹埋下伏笔,更暗含着解放中国青年的意味。
这部剧的成功之处,还有对历史人物的成功塑造。《觉醒年代》还历史人物以真实的血肉,展现一个个“接地气”的、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驱形象。例如边吃饭边聊工作的《新青年》杂志社的各位同事,双肩扛面,自掏腰包请大伙儿过年吃饺子的李大钊,在雨中慷慨陈词的毛泽东......
“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正是这样,观众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
出色的镜头语言,细致鲜活的人物群像,以及对各种“历史名场面”的完美还原……《觉醒年代》让年轻观众们感受到了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辉的革命先驱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也激起了当代年轻人心中热血,“信念感”“触动”“震撼”“使命感”等成为年轻观众的心声。
正如新华网评价的那样:“年轻观众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
该剧导演张永新表示,年轻朋友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有非常高的要求。这个作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知道中国的新青年他们的力量源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