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由国窖1573独家冠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玉石记》于7月9日起在总台CCTV-1开播。纪录片通过探寻中华先民发现玉、雕琢玉、使用玉、钟爱玉、赋予玉以丰厚精神文化内涵的历史和故事,见证我国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相关微博话题#古人做玉器如何钻出正圆#阅读量超1856万,网友评价:“有限的条件,完美的制作!”“人类文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寻古中国》开播后受到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根据CSM数据,截至目前,首重播累计到达率高达9808万,单期最高市场份额达3.13%。微博主话题#寻古中国#阅读量超1亿,《文汇报》等媒体刊发文章评价该片为“何以中国”写下生动注脚。
《寻古中国》由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博工作者亲历亲述,结合XR+、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等新技术的使用,带来大片级的视听盛宴。
立足最新考古成果 见证“玉”的重要角色
《寻古中国·玉石记》以5集篇幅,立足诸多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及科学调查研究,从乌苏里江畔的小南山,到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红山;从长江流域的良渚、凌家滩、石家河,到黄河流域的陶寺、石峁、龙山;从夏朝二里头遗址,到商朝妇好墓,再到西汉楚王陵……以全国多座重要考古遗址和许多件珍贵出土玉器为线索,系统梳理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玉”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玉文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推动。
在《寻古中国·玉石记》中,有多项首次或深度披露的考古成果:比如在2022年,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的新一轮发掘,不仅发现了此前所未见的玉石器祭祀坑以及燎祭现象,还在这里出土了一件“龙首形玉器”,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中绝无仅有的重要发现。
考古探索+文献研究 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
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布辽宁、内蒙古、安徽、浙江等十余省份,深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37家文博单位,探访小南山、兴隆洼、良渚古城、凌家滩、石家河、二里头、殷墟等40座重要遗址,拍摄83件核心文物,并采访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相关文物考古单位、科研院校30多位专家学者,以高度的严谨性、科学性,讲述一个个遗址、一件件文物背后的玉文化历史和故事。
节目突出“考古探索+文献研究”的内容特色,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拍摄《诗经》《尚书》《说文解字》《竹书纪年》《周礼》《越绝书》等十余部典籍,深挖其中记载的玉文化,并与考古证据相对照,增强节目文化厚度。
《寻古中国·玉石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充分运用自由视角新技术实现对文物进行创新表达。比如三维扫描的良渚“玉琮王”,清晰立体地展示出玉琮“天圆地方”的特征。而孔子以玉比德、妇好出征、商汤伐夏,以及古人的制玉场景等历史内容的情景演绎则通过XR+新技术,进行了全新的呈现。
7月10日CCTV-1 22:30档,《寻古中国·玉石记》第二集《神玉寻踪》继续与观众相约,让我们在传奇故事中遇见红山玉器,于考古发掘现场解码红山玉文化玄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