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2023年,总台创新文化IP节目精品喷涌,《非遗里的中国》《美美与共》《简牍探中华》等创新力作纷纷出圈,持续为高端人群提供丰富美好的精神食粮。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由迎驾贡酒独家冠名的总台又一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正在CCTV-1、央视频等平台热播。《文脉春秋》一期一城,首次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地理变化为背景,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和现实世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城市发展的文脉印记,展现新时代的气象万千。CSM数据显示,节目掀起传播热潮,中心城市平均收视份额达3.71%,已播的五期节目电视端触达9681万人。节目在新媒体端同样观看热情高涨,融媒体平台累计观众规模迅速过亿。
与历史人物“相见”
凝聚城市的灵魂与温度
“我家离鲁迅他家200米,离周恩来祖居150米,离蔡元培他家300米,离徐渭他家400米。我们家门口有一座宋代的桥,我上桥摸了一块桥栏的石板,可能是陆游当年摸过的。” 《文脉春秋·绍兴》带你走进一座名人扎堆的城市,穿越时空与众多历史人物“相见”,看他们如何塑造了江南风骨,推动了一座城市的建立发展,凝聚了这座城市的灵魂与温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也离不开人的滋养。通过节目,我们看到 ,公元前490年,历经三年苦囚生涯的越王勾践,终于从吴国回到故土绍兴,自此卧薪尝胆。其间,越国大夫范蠡奉命构筑勾践小城,后来继续建起周长十倍于小城的山阴大城。勾践小城+山阴大城,就是今天绍兴古城的雏形。
《史记》记载,大禹死后归葬于会稽。会稽和今日的绍兴有何关联?王羲之年幼时跟随家族南迁至绍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便诞生于此。公元1131年,经历靖康之变逃亡到这里的宋高宗,将年号改为“绍兴”,这也是这座城市名字的由来,“绍”是继承、“兴”是复兴。202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小河历史文化街区展开考古发掘,惊奇地发现,常年嵌在普通民宅墙里的石条竟是王阳明伯府第真正的大门。五百年前,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在这里酝酿成熟。
观古代营城智慧
看教科书级别的理想之城
从空中俯瞰,阆中古城如同一个规模宏大的四合院,为什么这样的格局是中国古代最理想的城市格局呢?《文脉春秋·阆中》邀你探访这座位于四川盆地偏北、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的古城,它被称为中国古代营城“山、水、城”格局的典范。“阆”,特指一个地理名词——这里山围四面,三水环绕,形似高门,而城建于其中,“阆中”之名由此而来。历经2300多年的阆中古城,始终保持着山、水、城彼此相依的古朴风貌,践行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
《文脉春秋·剑川》带我们走进大理、丽江两大古城之间的这座县级小城,今天的剑川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仍然形制完整、古貌犹存。位于交通要道的剑川古城,街道没有采用许多城镇常见的十字街,而是采取“四门向左、正街相错”的布局方式。这种丁字街的布局方式,可以迷惑敌人。“敌人攻城攻进来,东南西北分不清!”更神奇的是,在这个高原多风地带,这种布局还能有效阻挡寒风穿城而过。
采撷趣味文化知识
延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脉春秋》带我们采撷一座座悠久古城中的趣味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云南剑川古城,屋脊上普遍有一种张着嘴的猫。它叫“瓦猫”,是白族镇宅的守护神。它张大嘴巴,寓意着为主人吃掉坏运,带来好运。这样的镇宅神兽,采用剑川当地传统的土陶工艺——黑陶制作而成,经过改良,看起来又凶又萌,很多游客带回去当作家里的吉祥物了。
赵子龙救阿斗、穆桂英取降龙木……在潮州,不经意一抬头,就会看到一台大戏:将色彩艳丽的碎瓷片“剪裁”镶嵌成各式人物和动植物立于屋顶檐角,这些英雄名臣、神仙异兽,在潮汕大地天际线自有另一番鲜活气象。
红糖水加入贝壳粉和贝灰膏,充分搅拌,这可不是黑暗料理,而是潮州传统灰雕技艺。潮州古城西马路的一面200多年的麒麟照壁,就是用灰雕技艺进行修缮的,既遵循了古建筑保护原则,也成就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网红打卡地。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的东桥和西桥分立于韩江两岸,共20个桥墩。为方便大型商船通过,中间部分不建桥墩,由18艘梭船连接,800年前,古人用“过河拆桥”的智慧,解决了过桥和过船的问题。如今,每天上午10:00,用梭船把桥合在一起,成了潮州一景。